概述简称庚型肝炎(“庚肝”)
庚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感染庚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播途径已被证实可以通过输血传播,易感者包括接受血液透析者以及接触血源的医务人员;此外,静脉注射毒品是另一重要途径。静脉注射毒品的患者中,血清庚型肝炎病毒RNA检出率达11.6%;怀孕妇女感染了庚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率最高可达33%;由此可见,庚型肝炎的预防重点是把好输血关;早期检测,早期防治。
类型庚型肝炎主要有三种亚型:
(1)gbv-c可见于非洲,北美,亚洲及欧洲;
(2)新组:主要见于亚洲及欧洲;
(3)hgv:主要见于欧洲,亚洲及北美。
据在美国和西非的调查表明,在急性肝炎病例中,庚型肝炎病毒RNA阳性率分别为13%-18%和7%-14%;亚洲地区庚型肝炎病毒RNA的检出率尚偏低,日本学者的调查显示其国内阳性率约占急性肝炎及暴发发型肝炎的5%;我国这一方面研究起步较迟,hgv亚型分布尚不清楚,虽然近年陆续出现有关病例的报道,但缺乏统计学资料。
庚型肝炎临床特点表现为急性肝炎特点,也可在暴发型肝炎中流行,其表现缺乏明显特异性,有一般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和体征,例如纳差,恶心,右上腹部不适,疼痛,黄疸,肝肿大,肝区压痛等;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目前检测方法包括排除法,非行异性检查法,抗hgv检测及hgv-rna检测等,后二者的检测最为准确;一般来说,庚型肝炎病例大部分呈急性过程,经休息,护肝治疗可获痊愈,只有少部分可能发展成为慢性肝炎;至于是否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目前尚不很明确。
防治切断经血传播途径、筛选献血员及血液制品,是减少和预防庚型肝炎最关键的方法。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随便输注血制品和新鲜血液。其它预防措施和知识可参考乙型和丙型肝炎章节。
现有的对症保肝和降酶药物均可促进轻型庚型肝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促进肝脏修复。
干扰素治疗慢性庚肝与乙肝或丙肝病毒合并存在的病例有一定效果。已报道l例乙、丙、庚肝病毒三重感染的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临床治愈出院。但合并感染多个病原的患者较易复发。因此,对干扰素制剂的剂量、疗程、品种,是否应与免疫调节剂或免疫增强剂合并使用,以及感染病毒的剂量,多重感染是否影响抗病毒药物疗效等问题均在研究探索中。
中国庚肝病毒:302—I株的克隆脱氧核糖核酸(cDNA)列与美国株cDNA序列有极高的同源性,在5,端非编码区、前El区、胞膜置1区、NS,区和NSs区与美国株HGV核苷酸序列有高达90%以上的同源性,编码相应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6%以上,表明庚肝病毒属全球分布,但在进化上高度保守,这为研究制备庚肝疫苗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预测2000年庚肝疫苗可能面世。一旦疫苗投产,将为人群预防庚型肝炎带来福音。
发现在临床输血后急性与慢性肝炎、散发性肝炎及重型肝炎中,有相当比例的患者用现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的实验和病理诊断方法尚不能分型,用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的免疫方法检测均是阴性,提示新的肝炎病毒客观存在。
1995年8月28日~9月3日召开的第三届国际丙型肝炎及相关病毒会议上,美国人报道,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1名输血后非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患者血浆中,发现了1个新的黄病毒样核糖核酸(RNA)序列,暂称为庚型肝炎病毒(HGV,简称庚肝病毒)。庚型病毒性肝炎(HGV,简称庚型肝炎)病原学的研究可追溯到1966年,Deinhardt等将1名因手术意外创伤而患急性肝炎的外科医生的血清,静脉内感染狨猴和绢毛猴,导致该两种动物均发生肝炎,当时将这种人源性传染动物的血清称为GB因子。由于该因子可在狨、绢毛猴中连续传代感染,也可感染人,并引发肝炎,当时称为GB肝炎。随着肝炎病原学研究的进展,发现GB肝炎与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均无关,通过各种特异性免疫技术筛选证实,GB肝炎不属于已确认的5型肝炎中任何一型,被称为非甲、非乙、非丙、非丁、非戊型肝炎(HNA~E)。
新近,美国Abbott公司采用差式聚合酶链反应法从感 染GB因子的绢毛猴急性期血浆中发现了两种病毒样RNA序列;随后,Simmons等用GB肝炎病毒(GBV)重组蛋白建立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从1名西非HNA~E患者血清中发现了另一种黄病毒样基因序列,被分别命名为GBV—A,GBV—B,GBV-C亚型。而庚型肝炎病毒(HGV)与GBV-C的基因序列有较高同源性。目前的文献上,在庚型肝炎病毒未被国际组织最后正式定名之前,常以HGV/GBV-C表示。我国1996年来则已将HGV(庚型肝炎病毒)制成基因诊断试剂,并已在临床中应用验证。
危害庚肝病毒在临床既可引起急性肝炎,也可演变成慢性肝炎;既存在持续性病毒血症,也可通过输血途径传播;既可与甲型、戊型肝炎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更常见是与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同时或重叠感染。解放军三O二医院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对1995年6月~1996年、6月的229例临床和病理已诊断为慢性肝炎患者检测了庚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G (抗—HGV IgG),发现在轻型慢性肝炎76例中4例阳性(5.26%),慢性中型肝炎119例中12例阳性(10.08%),慢性重型肝炎34例中10例阳性(29.41%)。分析庚型肝炎在重型肝炎中感染率明显增高的原因,主要在治疗过程中频繁使用血制品及输新鲜血有关。同时,在重型肝炎的基础上又合并庚肝病毒急性感染,可使原有肝损伤加重。
在各型慢性肝炎中庚型肝炎的比重有多少呢?一组340例血清标本中丙型肝炎93例合并庚肝抗—HGV阳性者11例 (占11.8%);也有报道3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5.88%有庚肝病毒双重感染。国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慢性肝炎患者血中的庚肝病毒核糖核酸 (HGVRNA),发现5例输血后非甲型~戊型肝炎患者中1例阳性(16。67%),105例慢性丙型肝炎中14例阳性(13.3%),其中4例有输血史,8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4例(4.9%)阳性。解放军三O二医院报道,庚肝与乙肝病毒双重感染率为7.08%(8/113例),庚肝与丙肝病毒双重感染在住院患者中占16.28%(7/43),有庚肝、乙肝、丙肝病毒三重混合感染者为15.07%(11/73)。追查这些慢性肝炎患者中,发现输过新鲜血及血浆史的患者有81例,他们中的抗—HGV阳性率达28.38%(23/81),而仅用白蛋白或从未使用血制品的患者148例中抗—HGV阳性率为2.02%(3/148)。这充分说明输血和输血浆明显增加了庚型肝炎的感染机会,更支持庚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途径传染。但是从未使用过血制品的慢性肝炎患者中,却有2%是庚型肝炎,其传播方式和感染途径尚不清楚。
转归有人认为输血后庚型肝炎的潜伏期平均为61日。已发现感染后病毒在体内可存在相当一段时间,已报道庚肝病毒核糖核酸(HGVRNA)可持续9年。急性庚型肝炎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简称转氨酶)升高幅度不如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一般临床症状较轻,出现显性黄疽者亦不如丙型肝炎多见,部分患者仅是无黄疽型加低水平转氨酶升高,甚至毫无自觉症状。对症处理后ALT多数在1月内恢复正常;由急性庚型肝炎自发转成慢性庚型肝炎者似较丙型肝炎少见,但病毒携带者并不少见。
庚肝病毒感染后临床上可能有8种转归:
(1)一过性的病毒血症,病毒很快被人体清除,称谓隐性感染。
(2)出现急性肝炎表现。单纯庚肝病毒感染的ALT增高程度及黄疽深度可能比急性丙型肝炎轻,但临床上常与丙型肝炎,甚至乙型肝炎合并感染,多数患者很快康复。
(3)病毒持续存在,部分患者始终处于低滴度状态,少部分血清里含有中到高滴度的HGV,但均无临床症状,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4)病情延迟,转氨酶随血中病毒滴度的波动而出现间隙性增高。
(5)少数病情迁延,反复发作成为慢性肝炎。
(6)可能引起暴发型肝炎。有限资料表明,以亚急性重型肝炎多见。
(7)庚型肝炎慢性感染到发生肝硬变需较长时间,但一旦发生肝硬变,病情急转直下,进展极快。
(8)庚型肝炎是肝细胞癌的相关因素,但大多数情况下,肝癌的发生可能是乙肝或丙肝病毒与庚肝病毒的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