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之所以将远去异国他乡和亲的公主们单列一卷,是因为,虽然同为公主(当然其中有些并非嫡亲的公主),但她们的一生却和前面的太平公主、玉真公主等大不相同。留在国内的公主,大都平安一生,富贵终老,驸马爷低声下气地服侍着,那个幸福劲就甭提了,所以直到今天,男生在女生耳边一说:“你是我的公主。”女生就心神俱醉。但和亲公主们的境遇却与此截然相反:她们辞亲离乡,去国千里,杳无归期。玉貌花颜,渐渐老去,在漫天风沙中凋零。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曲歌,名为《分骨肉》,那些和亲公主们的心绪应该也是如此: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但是,和亲公主们在历史上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全唐诗》中的诗句也经常出现她们的身影,或感慨,或惋惜,或愤慨,她们的故事将永远流传。
卷7_1 【虚池驿题屏风】宜芳公主
出嫁辞乡国,由来此别难。圣恩愁远道,行路泣相看。
沙塞容颜尽,边隅粉黛残。妾心何所断,他日望长安。
唐代和亲公主不少,但相关的诗作却多是他人有感而发,真正出于公主本人手笔的,大概只有宜芳公主的这一首。而且在历代和亲公主中命运最为悲惨的,大概就是这位天宝四年被派去北方和奚族人和亲的宜芳公主(《全唐诗》中误录为“宜芬公主”)。谈起和亲来,人们经常感叹的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王昭君,但王昭君作为一个宫女,如果没有和亲一事,最有可能的结局就是终老宫中,正所谓“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可能还不如远嫁好些。而且她虽远在他乡,青冢独立,但毕竟是平安到老而死。而这位年仅十几岁的宜芳公主被迫嫁到北方,和蛮族头目奚王和亲后,没有过半年,这些北方狼族就起兵叛唐,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将唐朝的公主杀掉祭旗!于是可怜的宜芳公主,就这样惨死在刀下。
关于“宜芳公主”,《全唐诗》中是这样介绍的:“公主本豆卢氏女,有才色。天宝四载,奚无主,安禄山请立其质子,而以公主配之。上遣中使护送,至虚池驿,悲愁作诗一首。”这里说得可能并不是太准确,《全唐诗》中的资料讹误甚多,不能全信。据《资治通鉴》和两唐书上说,宜芳公主是唐玄宗的外甥女,姓杨,临时被册封为“宜芳公主”。我们看一下睿宗诸公主即唐玄宗的姐妹诸人,无一人所嫁驸马姓杨。然而唐中宗的女儿中,安乐公主的姐姐长宁公主嫁的是杨慎交,他们的女儿,也应该算是唐玄宗的外甥女。所以宜芳公主极有可能就是杨慎交和长宁公主的小女儿。长宁公主是韦后亲生,韦后被杀后,她虽然没有被诛杀,但也被驱出京城,她那豪阔无比的府第也被没收和变卖。我们知道没有皇帝亲生女儿去和亲的,尤其是北方的这些蛮族,忽降忽叛,更是危险,因此这倒霉的差事,就安排到杨家小妹妹头上了。查《两唐书》中的记载,此时她父亲杨慎交已经死了,母亲长宁公主又嫁了一个叫苏彦伯的人,真可谓是“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退一步说,即便是她母亲想帮她说话,但“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又能如何呢?皇帝的圣旨一下,谁又能违抗?
太监们捧着黄绫镶裱的圣旨来了,她被加封为“宜芳公主”,她和亲族们一起欢呼叩谢皇恩。然而,对于她来说,这正像这样一个情景:人们牵过来要给太庙里做祭品的牛,给它喂几口精美的饲料,然后披上纹饰华丽的织绣,看似风光,然而等待它的却是磨得雪亮的屠刀。然而宜芳公主是没有选择的,如果可能的话,她宁愿不要这个“公主”的头衔,她宁愿像长安市里普普通通的贫家女孩一样过荆钗布裙的生活,平平凡凡地嫁一个老实厚道的男人,相濡以沫,直到终老。
然而,这一切对她来说,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她坐上车,像一只稚嫩的小白兔被装进笼子,送去那天高地远的草原,在她的印象中,那里是可怕的狼窝。可以想象,充满怅惘的她肯定整日以泪洗面,在经过“虚池驿”这个地方停留歇息时,宜芳公主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悲痛,于是提起浸透了泪滴的墨笔,在驿站的墙上题下了本篇这首诗。
“沙塞容颜尽,边隅粉黛残。妾心何所断,他日望长安”。然而,现实比她意料中的更悲惨,她甚至没有机会在沙塞边隅中渐渐老去,也没有太多的日子,能去登高南望她的故乡——大唐的长安,六个月后,她就惨死在胡人的刀下。红粉娇女,血溅黄沙。也许对于宜芳公主来说,长痛不如短痛,于她倒是一种解脱。
和亲之举,对于和平是有一些好处的,但是片面地夸大“和亲”的作用也是不客观的。金城公主虽嫁到吐蕃,中宗还破格送上“大嫁妆”——河源九曲,但唐朝和吐蕃的战争还是不断,正所谓“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妥协求团结则团结亡”,不能指望一个女子就起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被派去和亲的公主来说,往往就是一出人生惨剧。不排除有些和亲公主过得还算可以,但很难想象言语不通、生活习俗迥异的两个人之间会有很融洽的“爱情”,何况这中间还夹杂了很多的政治因素。唐诗中有不少诗句就竭力抨击和亲一事,比如诗人李山甫就在诗中说:“谁陈帝子和蕃策,我是男儿为国羞。”又以被迫和亲的公主本人口吻说:“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唐朝一些英武圣明之主也对和亲一事非常反感,像唐宪宗时,有大臣建议和亲,唐宪宗当场背诵了诗人戎昱的这首诗:“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大臣羞得脸红脖子粗,再也无颜提和亲一事。
胡汉恩仇,碧血黄沙,彼此的争斗厮杀中,多少人化为了白骨冤魂。对于“宜芳公主”这个名字似乎知道的人并不多,她这首诗因艺术性不是太高也少有人提及,然而她那藏在故纸堆里毫无声息的一生是那样的可怜,今天读到这首诗,依然能想象到当年她那泉涌一般流出的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