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岩寺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原崇安县)吴屯乡,于唐代时由当地得道高僧藻光和尚(又名扣冰古佛)建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瑞岩寺在吴屯乡的排头村,几年前修通了从乡政府治所吴边村到寺庙的柏油路。瑞岩寺矗立于山麓谷地,寺前有小溪,溪上有廊桥,溪边尚存几株几个人都抱不过来的千年银杏。寺后山中则有成片苍翠欲滴的樟树林。
瑞岩寺高大恢宏,迎面是一面丈把高的白墙,上书“南无阿弥陀佛”几个行体大字。其他建筑就掩映在这堵墙后,露出红色的屋顶。以山为势,观音殿、金刚殿、三宝殿、辟支古佛殿逐级抬升,越往里越高,殿与殿之间由石板台阶相连。
每逢正月初一,瑞岩寺迎来它一年中规模最大的庙会。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人人都不会错过这个好日子,乡民从四面八方赶来烧香拜佛,祈求一年好运。鞭炮蜡烛都是赶庙会必不可少的,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鞭炮也变得越来越长,蜡烛越来越粗。刚过除夕,人们难抑喜悦之情,故而多有半夜即启程往瑞岩寺者,未及黎明,庙中已然为香烟笼罩。至天大亮,寺外道路车水马龙,寺内至于摩肩接踵,无处落脚。一时间寺内寺外成了人的海洋。炮仗声不绝,山峦为之震颤;香火不断,庙宇几成云岛。不单是烧香祈福,路上碰到亲朋好友问声“新年好”增进彼此感情也已成为当天的节目之一。
瑞岩寺山中怪岩奇洞,胜景甚多,著名的有佛窟岩、天章岩、大洞天、振衣台、桃花洞等37奇景。山顶石岩,史载有一孔洞大如箕,水满其中,春夏不涸,人称“可通海”。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团栾居士于山南开辟景物,并创建瑞岩寺。佛殿梵宫依山而建,恢宏壮丽。后历代有兴修,现有建筑为明末清初及民国初所筑。寺西有一巨大石雕弥勒佛像,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戚继光游瑞岩山,开辟大洞天、宜睡洞、归云洞诸胜景,并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九月,书《瑞岩开山记略》,立碑于弥勒像左。自岩顶鸟瞰远山近水,云影天光,心旷神怡。
瑞岩寺独具特色的佛教文物当属瑞岩弥勒佛造像。它在瑞岩山瑞岩寺西。系用一天然巨岩圆雕而成,是一尊高和厚各约9米、宽10米的弥勒佛坐像,据《海口特志》记载:“元至正元年(1341年),邑人吕伯恭琢大石为弥勒佛像,高三丈五尺,相传琢匠日间有百人,夜间只有九十九人,疑有神助。”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僧悟普构堂覆之,现周围仍存有石柱,堂已圮。嘉靖末,参将戚继光勒石纪胜,碑文系周天球所书。又镌“望阙台”三字。泰昌元年(1620年),少师叶文忠公募资重建,石像盘腿坐,袒胸露肩,左手捻珠,右手抚腹,两眼微眯,双耳垂肩,笑容可鞠。腿腰上还雕有三尊小罗汉,逼真生动地表现了弥勒慈祥、乐观的性格,形神兼备,为元朝石雕的杰作,是我国东南最大的石雕佛像。
瑞岩寺现存主要佛教建筑有大雄宝殿、文昌阁仙公楼、伽蓝殿。最后一次重建是1995年。寺内有僧舍利塔五座,其中最具文物价值的是“祖师舍利塔”,阴刻梵文。另有各类碑记68块,均属宋朝和明朝所立。
瑞岩寺现任监院志禅法师,29岁,福建福鼎人,毕业于福建佛学院。
宁波瑞岩寺位于宁波市北仑区,瑞岩寺创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唐会昌年间普化禅师在此立精舍,其后几经兴衰。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因钦赐龙藏经而名声大震,与隔山相临的天童寺、阿育王寺一起成为浙东名刹。 瑞岩寺以景取胜,寺后十二峰青黛翠碧,变换无穷,错落逶迤;寺前芝水溪迂曲回环,溪石杂陈,溪桥纵横,溪水长流,成为芦江之源;四周古木参天,十二峰、灵芝山、石柱潭、滴水岩、绿筠屏、芝水桥、飞石坑、剪月亭、石菌亭、聚石堂等,号称瑞岩十景,可见当年香火之旺盛、景色之秀美。现如今,瑞岩寺周围大的环境没有多少改变,只是瑞岩寺的主体建筑大部分已不复存在,残留的藏经楼、古香道、古石桥、放生池及部分碑刻还有保留,而原来的溪石杂陈也因茶园、果园的开垦种植变成了规则的石砌水渠。另外,由于水库的兴建,部分古香道也已沉没在寂静的水底。其它人文景点有网岙村东南面的笑天龙寺和陈家村的佛岩寺等民间小型寺庙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