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连弟(1919~1952)
杨连第(1919年-1952年5月1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1919年出生于天津市北仓镇。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在修复陇海铁路8号高桥时,杨连弟机智勇敢地攀上40多米高的桥墩,提前完成修桥任务,荣获“登高英雄”的光荣称号。1950年9月,他光荣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
1950年10月,杨连弟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铁道兵团第1师第1团第1连任副连长。在朝鲜战场上,杨连弟多次出色完成抢修铁路大桥的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朝鲜前线的战斗。1951年7月,在抢修清川江大桥时,杨连弟带领一个排12次搭设浮桥,并创造出“钢轨架浮桥”的方法,保证了正常施工,使几次中断的大桥顺利通车。1951年8月,杨连弟出席了志愿军铁道兵首届庆功大会;9月,杨连弟当选为志愿军战斗英雄国庆观礼团代表归国观礼,并应邀列席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1952年5月15日,杨连弟在清川江大桥指挥连队架桥时,被敌机投下的定时炸弹弹片击中头部,光荣牺牲,时年33岁。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他“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的光荣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各1枚。他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杨连弟连”。
为纪念杨连弟,铁道部命名陇海铁路八号桥为"杨连弟桥",并建立纪念碑。天津市北辰区建有杨连弟纪念馆。
杨连第的“光荣菜”《士兵突击》有一场戏这样描写:许三多与战友们进行野外生存训练,每个人只有一块压缩饼干,平日里,许三多只吃野菜、野生小动物,把干粮留到了最关键时刻,与战友分享,从而圆满地完成任务。杨连第就是现实里的“许三多”:一次,抢修铁路,由于被战事封锁,粮食、材料一时供不上来,连队每人每天只有三两高粱米,大家只得喝稀汤。杨连第把平日节省下来的饼干渣,拿出来分给大家吃。
抢修铁路,要有顽强的毅力和体力,战士们日夜战斗在高架桥上,光吃稀粥是不行的。杨连第就想了个办法:他机警地爬到封锁线上,拣回来一些烂玉米棒子,把玉米搓下来炒熟,分给战友们,饿了,就一把雪、一把炒玉米充饥。
由于缺少营养,特别是很难吃到蔬菜,很多战士都得了夜盲症,而抢修桥梁多在夜间进行。杨连第一个人进入开阔的田野中,与美军飞机兜圈子:飞机一俯冲下来,他就伏在田坎上不动;飞机一过去,他就钻出来向前跑。最后,他安全地摘回大堆野菜,然后,烹饪给战友“加餐”,不久,大家的夜盲症渐渐地康复。指导员又把这种方法推广到全连,效果很好。
同志们亲切地叫这种野菜为“光荣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