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脚猫 (sān jiǎo māo)
出处:“三脚猫”这句俗语,早在宋代已见于记载,《百宝总珍集》中说:“物不中谓之三脚猫。”明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张明善讥讽诗:“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熊。”这里的“五眼鸡”是指周文王,“两头蛇”是指诸葛亮,“三脚猫”是指姜太公。这些訾议,无非是揭他们的短处,说他们的坏话而已。在这些訾言中,惟一留下来的,便是“三脚猫”一句,为今人所应用。
民间解释:来自于“三脚锚”,“三脚锚的功夫”指在海边杂耍的海员的功夫,后来经历了变迁,最终成为“三脚猫”。
“三脚猫”,无锡人常用此语来泛指对某种知识、技术虽有些门径,但又不精通的人,亦喻虚有其表、不尽善、不中用的人。
相传,清代光绪年间,一条小船泊于上海滩南码头。 船主是位老艄公,身强力壮,每天总在码头空地上习武卖艺。他十八般兵器无所不精,居然还能双手举起船上两只各重30公斤的三脚铁锚,舞弄如飞。老艄公一时名噪沪上,不少练武爱好者前来 拜他为师,老艄公皆乐而收下。后来老艄公离去,但他的许多门徒仍在码头空地舞弄三脚铁锚,然而他们无一达到老艄公那般炉火纯青的水平。于是,人们便戏称某种技艺懂而不精的人为“三脚铁锚”,后简称为“三脚锚”。“锚”、“猫”谐音,日久,“三脚锚”就被传为“三脚猫”了。
有道是“无巧不成书”。“三脚猫”这句俗语,早在宋代已见于记载,《百宝总珍集》中说:“物不中谓之三脚猫。”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写道:“张鸣善作北乐府《水仙子》讥时云:……说英雄,谁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熊(非即飞)。”可见“三脚猫”乃动物也。明人郎瑛在《 七修类稿》中云:“嘉靖间,南京神乐观有三脚猫一头,极善捕鼠,而走不成步。”这“三脚猫”也许是一只肢残之猫。人们把“三脚猫”作为技艺不精者的代名词,如郎瑛所说:“俗以事不尽善者,谓之三脚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