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政出多门
发音zhèng chū duō mén
解释政:政令;门:部门。原意是政令出自几个卿大夫的门下。指中央领导软弱,国家权力分散。政令由许多部门发出。指领导无力,权力分散。
出处语本《左传·成公十六年》:“ 鲁 之有 季 孟 ,犹 晋 之有 欒 范 也,政令於是乎成。今其谋曰:‘ 晋 政多门,不可从也。’”《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三年》:“时政出多门,滥官充溢,人以为三无坐处,谓宰相、御史及员外官也。”
事例古者一相,专任贤也,今宰执员多,~,转相疑忌,请损之。 ★《元史·何玮传》
近义词各自为政、一国三公、各行其是
反义词一统天下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
相关人物:子产
相关作品:左传
据《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鲁国的季氏和孟氏,控制着鲁国的大权,所有的政令都是在他们那里制定的。他们一起商量说:"晋国的政令出自几个掌权的卿大夫手中,不能统一。晋国国君没有实权。因此鲁国绝不能跟随晋国。我们宁可侍奉齐国和楚国,哪怕亡国,也不跟从晋国了。"
又据《左传·襄公三十年》载,郑国的子产到陈国去缔结盟约。回国后对郑国大夫们说:"陈国不久将要灭亡,不可以和它保持友好关系了。陈国正在聚集粮草,修整城池,准备战争。凭着战备充足而不抚恤民众的疾苦。国君软弱无力,太子身份卑微而国君的其他儿子却富有而有权势。大夫们傲慢放纵,政令出自多个卿大夫的门下。以这种状态在诸侯大国之间谋生存,能不亡国吗?陈国的灭亡用不了十年了。"后来,人们便用"政出多门"形容权力分散、领导软弱无力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