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报》(中国)
《新闻报》创刊于清光绪十九年正月初一(1893年2月17日)。初期由中外商人合资兴办,共同组织公司经营,以英国人丹福士为总董,斐礼思为总理,中国人张叔和为主要出资创办人,蔡尔康为主笔。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股权为美国人福开森(John. C. Ferguson)购得,聘汪汉溪为总经理,汪去世后由其子汪伯奇继任。金煦生、李浩然等相继任总编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组为有限公司,称美国公司。福开森任总董,朱葆三、何丹书、苏宝森等为华人董事。民国5年(1916年)因慑于风起云涌的抵制美货运动,改在香港注册,改称英国公司。报纸标榜“无党无偏”、“经济独立”,实际上反对义和团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后,该报逐渐改革报纸内容,以报道经济新闻为主,工商界为主要读者对象。为有充足的经济信息来源,除设专职记者采访外,还在各行各业聘请通讯员,在会审公廨、捕房等处聘请特别报事员,在北京设常驻记者,国内各大城市均建立通讯网;在各国首都也聘请了访事人员,随时向报馆提供信息或直接供稿。报纸还逐日介绍商情、商场动态,经济信息灵通,为工商界所重视。报纸也兼及时事、社会新闻和市民生活的报道。所办副刊《庄谐丛录》,创刊于清末,民国3年(1914年)改名《快活林》,由严独鹤主编,注重趣味性、知识性、通俗性,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
该报创刊后十分注重经营管理,实行报纸企业化,并进口双层轮转印刷机,采用卷筒纸印报,提高报纸质量和印报速度,又自置无线电台,收录电讯稿。为扩大发行,该报在全国各地设有分馆、分销处500余所,报纸发行量最高达日销15万份,成为全国第一家突破10万份以上的报纸。民国18年(1929年)福开森将部分股权转让给史量才,报纸产权逐步完全转为中国人所有,但也引起《新闻报》原来一些股东与史量才之间的股权风波。
八一三战事爆发,日本侵略军进占上海后,该报首先接受日方新闻检查,不再刊登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任何报道,由此失去读者,发行量一落千丈。十个月后,新闻报馆以美商太平洋出版公司名义出版《新闻报》,原企求以“洋旗报”身份避免日本军方新闻检查。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租界,当天日本海军即接管《新闻报》。未及一年,日本陆军又强行接管该报。《新闻报》二次遭劫,媚外求安全的幻想破灭,不仅为中国人民所鄙视,报馆财产也被日本军方所控制,沦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1941年,日本海军部派吴蕴斋任报馆董事长,李思浩任社长,程仲权任编辑主任。
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国民党政府以《新闻报》在上海沦陷期间为日伪服务,进行接管,任命钱新之为董事长,程沧波为社长,赵敏恒为总编辑、詹文浒为总经理。拟定了《改组〈申报〉、〈新闻报〉办法》,使国民党在该报的股权占51%,达到全面控制该报目的,从而使原先民营性质的《新闻报》成为“未挂国民党党报招牌的党报”。
1949年5月上海解放,该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报纸停刊。
后在上海复刊,由解放日报主管。现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新闻晨报》、《新闻午报》、《新闻晚报》。
《新闻报》(美国)
《新闻报》由《世界报》的第五任老板普利策的弟弟阿尔伯特(A.Pulitzer)1882年创办,原名为《新闻晨报》,还了一任老板后到了赫斯特手里。赫斯特借鉴《世界报》的经验,将该报的一些新闻手法进一步发挥(例如滥用图片,甚至伪造图片;捏造新闻,侈谈科学以迷惑读者;对于被压迫者和弱者表示虚伪同情等等),并用重金挖走了《世界报》星期日版从主编到黄孩子漫画作者在内的编辑部全体人员。
《新闻报》和《世界报》所特有的那种类型的煽情新闻,被称为“黄色新闻”。到1896年末,《新闻报》发行量达到40万份,第二年《新闻报》发行量超过《世界报》。
1896~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之间发生一系列冲突,最后导致美西战争。许多新闻史学家认为,这场战争相当程度上是由《新闻报》、《世界报》和其他黄色报纸一再鼓吹战争、制造一系列挑动美国人反西情绪的事件而引发的。美西战争后,《新闻报》的黄色新闻势头不减。出于对总统麦金莱的不满,《新闻报》一再发表煽动性文章,扬言应当使用暗杀手段除掉坏人和废除不良政府。结果,1901年9月总统真的遇刺身亡,当时凶手衣袋既有一份刊载攻击总统文章的《新闻报》。黄色新闻闹得过火而引起了人们的反感,社会各界纷纷抵制《新闻报》,继任总统西·罗斯福亦谴责黄色新闻。从此,黄色新闻潮退潮,为避免读者联想到暗杀事件,赫斯特将报纸改名为《美国人》。
新闻报(法国)
新闻报是法国的一个大众化报纸,有法国人吉拉尔创建。《新闻报》的特点:①刊登社会新闻和法院新闻;②刊登生活常识方面的知识性、实用性材料;③多刊登文学作品,巴尔扎克的《老处女》,开长篇连载的先河;④改革报业经营,增加广告收来降低报价,这在法国是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