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港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乌衣巷①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②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

772-842,字梦得,排行二十八,洛阳人,著名唐朝诗人。贞元九年 (793)进士,登博学宏词

科,为监察御史。因参加“永贞革新”,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移夔、和

二州。文宗初,入为主客、礼部郎中。又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开成元年

(836) 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其诗凝鍊委婉,韵味深醇。尤长七

绝,其《竹枝词》、《浪淘沙》等,清新俊爽,富民歌情韵,为唐诗别开生面。

有《刘梦得文集》,《全唐诗》存诗十二卷。

【注释】

①乌衣巷:故址在今南京秦怀河南朱雀桥边,本孙吴卫戍部队营房所在,兵士

住宅区。 ②朱雀桥:又名朱雀航,是秦淮河上的浮桥,面对正南门朱雀门,

故名。东晋太宁二年 (324)以后,以船舶连接而成,长九十步,宽六丈,是京

城内交通要道。③ 王谢:具体指东晋时王导和谢安,左右朝廷的两姓豪门望族。④花:此为开花之意。作动词。

【品评】

这是《金陵五题》的第二首。诗人从“金陵”城中选取两个极有代表性的

地名“朱雀桥”与“乌衣巷”领起一、二两句,对偶天成,色彩斑斓,既能标

帜金陵的地理环境,更能激发关于六代繁华的联想。然后将“野草花”、“夕

阳斜”两种荒凉景象和这两个显赫地名联结起来,于强烈反衬中蕴涵异常丰富

的暗示,引人深思。前两句写静景,“静”得凄凉。后两句,于“野草花”、

“夕阳斜”的静景中添入燕子飞来的动景,以动形静,更见凄凉。燕子不仅是

候鸟,还有“喜居故巢”的习性。诗人抓住这一点,与一、二两句关合,写出

了两个警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加唐汝询《唐诗解》所

说:“不言王谢堂为百姓家,而借言于燕,正诗人托兴玄妙处。”

全诗不正面落墨,只选两个地名,用野草、斜阳、旧燕渲染,而王朝兴替、

人世变迁的深沉慨叹,已见于言外。辛弃疾《沁园春》云:“朱雀桥边,何人

会道,野草、斜阳、飞燕?”抓住此诗的主要特点推此诗为绝唱,确有见地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第二首。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 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头二句以此桥名、巷 名为对,实在是妙手天成。妙对更妙在不落痕迹地融入了诗人对世界 的感觉: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 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 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 稀疏,荒草没径了。妙处是没有尽头的,因为妙处可以改变方向和方 式,甚至把原先的妙处变作新的妙处的背景。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 燕子阅尽世事沧桑。晋朝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此,明 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诗中正是抓住燕子 有辨认和复归旧巢的本能,从有理中写出无理,从无理中隐含深理。 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旧燕,不可能那么长寿、也不可能代代相续地飞 回原地方。但诗可以凝缩时间,使不可能成为可能。它奇思独具地以 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 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 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由此写成的诗句是千古名句,由此 写出的燕子也是极有历史深度的千古名燕。这就难怪如《江南通志》 所说,人们在乌衣巷上指认为王谢故居的厅堂匾额,题上“来燕”二 字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