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340年,字元规,东晋颍川鄢陵(河南鄢陵岷西北)人。咸和九年(344)任江、豫、荆三州刺史。
庾亮为北方南迁士族之一。其妹立为明帝皇后。亮历任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大臣。太宁二年(324),参与讨平王敦之乱,攻灭吴兴豪族沈充,为东晋王朝建功立勋。太宁三年,受遗诏与王导等辅立成帝,任中书令,执掌朝政,自奉廉正。咸和二年,苏峻联合祖约举兵反叛。温峤得知后,准备派兵东下保卫京都,亮不同意,并致书与温峤云:“吾忧西陲(时陶侃任征西将军,镇守荆州,在建康西面),过于历阳(时苏峻任历阳内史),足下无过雷池一步。”次年,苏峻派大将韩晃攻宣城,亮遣军抵御,不能制止,苏峻乘胜进兵京都,亮督都军征讨,战于建阳门外,军未到阵,士众弃甲逃走,京都沦陷。庾亮只得乘小船逃奔浔阳,与温峤商议推陶侃为盟主。侃至浔阳,对亮说:“君侯修石头(即修建康城)以防我,今日为何反来相求?”亮即引咎自责。峤设宴招待,从中调解,语以大局为重,捐弃前嫌,遂推侃为盟主,出兵勤王,斩苏峻于阵。京都围解,亮顿首至地,请求辞官回家,帝不允,亮请求外镇自效,出为平西将军,假节豫州刺史,镇守芜湖。不久,后将军郭默据守湓口反叛。庾亮上表请求亲征,成帝诏令以本官加征讨都督,率兵二万,会同太尉陶侃征讨。乱平,军还,镇芜湖,不受爵赏,侃劝其接受,仍然苦辞。朝廷进号征西将军,又坚决谦让。陶侃卒,庾亮升迁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进号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假节。亮坚决辞让开府,迁镇武昌。
咸和年间,庾亮子在江州建有庾亮楼,楼下有三啸堂,楼南有一古槐,几经兴废,于清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燹。现在只有因之命名的庾亮南路、庾亮北路。庾亮楼为古代江州名胜之一,诗人墨客,多爱登楼眺望,饮酒吟诗,留下不少诗作。
与庚亮有关的故事庾太尉风仪伟长,不轻举止,时人皆以为假①。亮有大儿数岁,雅重之质,便自如此,人知是天性②。温太真尝隐幔怛之,此儿神色恬然③,乃徐跪曰:“君侯何以为此④?”论者谓不减亮。苏峻时遇害。或云:“见阿恭,知元规非假⑤。”
【注释】
①庾太尉:庾亮,字元规,位至司空,死后追赠太尉。《晋书·庾亮传》说他美姿容,作风严整,动由礼节。
②雅重之质:高雅稳重的气质。
③幔(màn):帷帐。怛(dá)之:使他害怕;惊吓他。恬然:安静、无动于衷的样子。④君侯:对列侯和地方高级官吏的尊称。
⑤阿恭:庾亮大儿庾彬的小名。
【译文】
太尉庾亮风度仪容,奇伟出众,举止稳重,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一种假象。庾亮有个大儿子,只有几岁,那种高雅、稳重的气质,从小就是那样,人们才知道这是本性。温太真曾经藏在帷帐后面吓唬他,这孩子神色安详,只是慢慢地跪下问道:“君侯为什么做这样的事?”舆论界认为他的气质不亚于庾亮。他在苏峻叛乱时被杀害了。有人说:“看见阿恭的样子,就知道元规不是装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