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会见记》是维吾尔族第一部戏剧文学。该原始剧本残卷1954年在新疆哈密县一座古房废地中发现。据有关专家考证,剧本《弥勒会见记》是公元8世纪中叶,由圣月菩萨大师依据印度原本译成古代焉耆语。后又由智护法师从古代焉语翻译为突厥语。《弥勒会见记》共分二十八幕。第一幕为序幕,第二至二十六幕为正文,第二十七幕为尾声。第一幕,即序幕的内容为:佛教教义的说教、宣讲。第二至二十六幕正文,主要描写了未来佛弥勒的不平凡的一生。《弥勒会见记》的场景安排紧凑,结构严谨,贯穿过渡自然。语言古朴典雅,对话具有个性特征,富于动作性。塑造了释迦牟尼、弥勒、跋多利婆罗门、王阿那律、摩诃罗倪等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弥勒会见记》作为演出剧本来说,写作技巧已发展到一定高度,与现在舞台剧演出本十分接近。它能把人物对话和舞台指示用不同颜色的墨色标写区分开来。在《弥勒会见记》中,每幕前都用红墨标写出了演出该幕的场景说明和人物的神情、动作等。《弥勒会见记》不仅是我国维吾尔族的第一部戏剧文学作品,同时也是我国民族现存最早戏剧文学作品。在我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