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冲作用
又称消减作用。指一板块沿汇聚板块边界向相邻板块下方潜入的过程。根据相互作用的两个板块性质的不同,俯冲作用主要分为3种类型。在洋壳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或者是一大洋板块俯冲到另一大洋板块之下时,称为B型俯冲,它会产生海沟、火山弧等沟弧盆体系;发生在大陆岩石圈内部,克拉通基底向造山带下的俯冲,则称为A型俯冲或陆内俯冲,是由于地壳与其下之上地幔分离而向旁侧的陆壳发生的俯冲,常发育于造山带的前陆地区,伴随着叠瓦逆冲活动及前陆盆地的生成。陆内俯冲也可达到很大的深度,如中国大别山含柯石英和金刚石的榴辉岩俯冲深度超过100千米。最后一种是洋内俯冲,是发生在大洋板块之间的俯冲,见于太平洋大洋盆地中的马里亚纳群岛、西菲律宾海等地,地震活动强烈,但火山活动微弱。
与俯冲作用相对照的是仰冲作用,即洋壳板片上冲到过渡型地壳(洋壳与陆壳的过渡类型,如岛弧)或陆壳之上的过程,如阿曼的塞麦尔、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巴布亚地区、意大利的北亚平宁、喜马拉雅西部的琼巴等地的蛇绿岩推覆体即由洋壳向陆壳的仰冲作用而移置定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