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墟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大埔墟是香港历史悠久的墟市之一,位于新界大埔。

大步墟的建立源于新界五大族群之一,邓族。宋朝期间,邓族的先袓由中国大陆迁至锦田定居。后来因为族群人口增加,所以分迁到元朗厦村、屏山及粉岭龙跃头等地居住。

1672年(清朝康熙十一年),邓氏族人向新安知县申请在林村河以北一带的地方建墟,取名大步墟,即今大埔旧墟。当时大步墟因为地处优越,是九龙城和深圳墟之间的交通要道,再加上拥有面临大步海(现称吐露港)这渔港,所以成为一个优良的经商地。大埔成为区内水上交通枢纽,有客船来往多个地点,甚至远至潮州及汕头。

因此,邻近地区的居民亦想在大步墟开设商铺,但每次都被邓族反对。1892年(清朝光绪十八年),新安知县裁定大步墟为邓氏税地,他族不能在墟内建铺,纠纷才暂时结束。

在邻近地区当中,大埔以北的泰亨村文氏族群也曾计划在大步墟建屋及开设商铺,当然也遭受邓族的阻挠。为了跟大步墟抗衡,文氏在1892年联合附近七个非邓氏的村落,组成大埔七约(泰亨约、林村约、翕和约、集和约、樟树滩约、汀角约、粉岭约),在隔河另设太和市,即今富善街。同年,横跨林村河的广福桥落成,并以此为界,大大改善了大埔的陆路交通。

大埔七约兴建了广福桥以后,从而掌握了通往大埔的交通主导权,令太和市的实力渐渐凌驾在大埔墟之上。而在1913年于太和市建立的大埔墟火车站(现香港铁路博物馆),更助长了太和市的发展。由于太和市已逐渐取代了大埔墟的地位,所以太和市后来被称为大埔墟,而原来的大埔墟则改称为大埔旧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