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脉蜉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多脉蜉科(Polymitarcyidae)是蜉蝣目的一个科,稚虫英文俗称pale burrowers(浅色穴居蜉),为穴居性种类,个体大。目前已知5属约80种,亚洲仅报导3属,我国仅知埃蜉属Ephoron 3种。Ishiwata(1996)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和日本的Ephoron属作了总结。

稚虫主要鉴别特征:个体较大,除触角和尾丝外,体长一般在15.0 mm以上。身体圆柱型;上颚突出成牙状,向下弯曲,表面又具两排刺突;下颚须和下唇须2节;下唇须位于中唇舌和侧唇舌的下方;足为开掘足;前足较粗;身体表面和足上密生细毛;鳃7对,背侧位,第1对鳃较小,后6对鳃分背腹两枚,每枚又呈二叉状,鳃端部成缨毛状;三根尾丝,密生细毛。

成虫主要鉴别特征:翅乳白色,半透明或透明;前翅横脉多,在翅缘呈网状;MP2和CuA脉在基部与MP1脉远离;雄成虫的中、后足以及雌亚成虫的所有足都较弱或退化,基本不具功能;雌虫的成虫期消失。

主要生活习性:穴居于泥质的水体底质中;滤食性。种群的羽化时间较统一。

图: 埃蜉属一种Ephoron yunnanensis sp. 稚虫形态

1. 稚虫形态; 2. 头部侧面观; 3. 前足; 4. 中足; 5. 后足; 6. 第1对鳃; 7. 第5对鳃;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