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丝蜉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短丝蜉科(Siphlonuridae)是蜉蝣目的一个科,稚虫大部分是典型的静水性种类,善于游泳,个体较大。不同的学者对本科的范围有不同的理解,现一般将传统上的短丝蜉科Siphlonuridae理解为短丝蜉总科Siphlonuroidea。这类蜉蝣的外部形态虽然分化较强,但如果将其作为总科对待,将新增若干新科但每一科中只有很少的种类。故本章基本遵照Edmunds et al.(1976)的概念,即将本科作为广义短丝蜉科Siphlonuridae sensu lato理解。对本科的研究,首推Kluge et al.(1995)的工作,但对世界种类全面的修订研究还未看见。目前已知9属约80种,全球分布。我国发现2属7种,台湾省有3种。

稚虫主要鉴别特征:身体流线型,背腹厚度大于身体宽度;运动有点像小鱼;触角长度不及头宽的2倍;身体体表光滑;腹部各节的侧后角尖锐;鳃7对,单片或双片状,位于1-7腹节背侧面;三根尾丝(中尾丝可能短于尾须),较粗,有长而密的细毛,桨状。

成虫主要鉴别特征:前翅较窄,CuA脉由一些横脉将其与翅的后缘相连;后翅相对较大,MA脉的分叉点接近翅的中部;两根尾须。

主要生活习性:一般生活于寒冷地区的静水区域,如流速缓慢的小河、湖泊、池塘、水潭和流水的近岸区。游泳能力较强,捕食性或括食性。在岸边的石块下羽化。

图: 短丝蜉属一种Siphlonurus sp. 稚虫形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