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
音:niè pán
涅盘翻译成中文为不生不灭意,乃指佛教之中心思想,若无 涅盘佛教就形同生灭的世间法。
慧律法师开示:
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叫做涅盘,涅盘翻译过来叫做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的意思就是我们要用这一颗心,智慧的心,解脱的心,来面对这个世间,什么叫做不生不灭呢?意思就是任何的东西增加,也没感觉增加,任何的东西减少,也不计较减少,因为这些相只是心的影像而已,没有实体可得,简单讲涅盘就是来无来相,去无去相,增也没有增相,减也没有减相,也没有什么是跟非,也无所谓的对跟错,简单讲涅盘就是不落入对立,完成了绝对的智慧。绝对就是绝对,就像虚空可以包容一切,这就是我们修学佛道要追求的,用一颗智慧的心,过活了每一分每一秒的现象界的生活,换句话说用一颗像虚空那么大的胸量来过着我们每一分每一秒的现象界生活。这个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慢慢的每一分每一秒,进入了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生不灭,那我们慢慢就了解涅盘的心是什么,就是我们佛教追求的最好的一个原则一个领域,换句话说每一个人,众生都佛性,到最后都要进入涅盘,但是有因缘的人碰到佛法的人,就比较早成熟,没有因缘碰到佛法的人,就要经过百万劫。所以看个人的因缘,看个人的福报,不过啊用一点点智慧的心,涅盘的心在生活当中,总是可以过很快乐的日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来无来相,去无去相,生灭增减,是非对立相统统没有,化作绝对的智慧,绝对的包容,那么人绝对的包容就无诤,社会绝对的包容就不会战争,国家跟国家绝对的包容就没有争战。那么人民就会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如果一个人懂得涅盘的心,不管他走到那里都是那么的忍辱,那么的平和,那么的安详,包括他晚上睡觉都不作恶梦。这是佛弟子要积极追求的就是涅盘的智慧心,菩提心。
涅盘寂静
此系佛教之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灭,身心俱寂之解脱境界。若离开涅盘思想,佛教就形同生灭的世间法,只能称之为劝善,不能体会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之非因非果甚深奥义。
未入正信者,每以涅盘为死亡,此乃严重之误解。倘能如其所言,则死亡又为另一生命之开端,岂非生死未了?众生长婴轮回之苦,乃受业力所牵,作主不得。唯有佛陀为究竟死亡,以其死即不得再生,不生则不灭,盖已打破无始无明,彻见本来面目,此允称为佛教是可贵之处。
凡人皆贪生畏死,因世间他事,皆有解决之道,唯独死亡,无可商量。圣者超脱物外,于现实生活中,即是不生不灭之涅盘妙心,所谓:不染六尘名护法;不生妄想名涅盘。心外见法,名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盘。生死与涅盘本无距离,只在当下一念间。若体悟本性,生死、涅盘皆不可得。吾人但不造生死业,即得大涅盘;若求大涅盘,即造生死业。
【名称】
梵语nirva^n!a,巴利语nibba^na。又作泥洹、泥曰、涅盘那、涅隶盘那、抳缚南、匿缚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盘(般,为梵语pari 之音译,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般涅盘(大,即殊胜之意。又作大圆寂)。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盘寂静’。佛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涅盘之说,然与佛教者迥异。佛教大乘、小乘对涅盘之解释,异说纷纭。总约之,可大别如下: (一)据部派佛教,涅盘即灭却烦恼之状态。其中复有有余(依)涅盘与无余(依)涅盘之分,前者是虽断烦恼,然肉体(意即残余之依身,略称‘余依’或‘余’)残存之情形;后者是灰身灭智之状态,即指一切归于灭无之状况。有部等主张涅盘乃一存在之实体,经量部等视涅盘为烦恼灭尽的状态之假名,而其本身并无实体。 (二)中论等以实相为涅盘,实相又即为因缘所生法上之空性,故与生死世间无有区别。同时,南本涅盘经卷三指出涅盘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称为涅盘八味。若以此配以涅盘四德,常、恒为常,安、快乐为乐,不老、不死为我,清净、无垢为净。唯识宗称涅盘有四种,即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有余依涅盘、无余依涅盘与无住处涅盘四种。其中之本来自性清净涅盘,略称本来清净涅盘、性净涅盘,谓一切事物之本来相即是真如寂灭之理体,乃指真如。无住处涅盘,即依于智慧,远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生死之迷界,且因大悲救济众生,故在迷界中活动,又不滞于涅盘之境地。大乘佛教之涅盘教说即以此为特色。 此外,地论宗、摄论宗谓涅盘分为性净涅盘与方便净涅盘(藉修道去除烦恼而得之涅盘)二种。天台宗则分为性净涅盘、圆净涅盘(相当于地论宗等之方便净涅盘)与方便净涅盘(佛以救渡众生故,示现假身,缘尽而入涅盘。又作应化涅盘)等三涅盘。 (三)小乘之声闻、缘觉入无余涅盘,再回心转向大乘之教,称为无余还生。同时,涅盘乃超离一切差别相状者(有为之相),故又称离相。净土宗称弥陀净土为涅盘之城,亦称无为涅盘界。 (四)出现此世为人的佛(特指释尊),其肉体之死,称涅盘盘、般涅盘、大般涅盘。入涅盘又称入灭、薪尽火灭(薪喻佛身或机缘,火喻智慧或佛身)。涅盘原意指释尊之成道,但今大抵皆作无余依涅盘之意。刻绘释尊入灭姿态之画像或雕像,称为涅盘像。举行追慕释尊之法会,称涅盘会、涅盘忌、常乐会等。后世称僧侣之死为圆寂、归寂、示寂、入寂等。
一、蕴苦永息之涅盘
烦恼的根本是我见,是迷于无我的愚疑,这惟有无我 的深慧,才能破除他。有了甚深的空(无我)慧,便能破我见,体验到人生的真 理,获得大自在。这是现在生所能修验的,也是圣者所确实证明的。等到此生报 体结束后,不再受生死果,这就是入涅盘了。大阿罗汉都是这样的,释迦佛八十 岁时,也这样的入了涅盘。如进一层推求,就难于明白。一般人想:入了涅盘, 到那里去呢?证了涅盘,是什么样子呢?关于这,佛是很少讲到的。总是讲:生 死怎样延续,怎样断烦恼,怎样就能证涅盘。入了涅盘的情形,原是不用说的, 说了也是不明了的。比方一个生盲的人,到一位著名的眼科医生处求医,一定要 问个明白,眼明以后,是什么样子的,医生怎么说也没有用吧!因为他从来无此 经验,没法想像。只要接受医治,眼睛明亮了,自然会知道,何必作无谓的解说 。若一定要问明了才肯就医,那他的眼睛,将永无光明的日子。涅盘也是这样, 我们从无始以来,都在生死中转,未曾证得涅盘,所以入涅盘的境地,怎么想也 想不到,怎么说也说不到,正如生盲要知的光明情形一样。佛教是重实证的,只 要依著佛的教说----断烦恼,证真如的方法去修习,自然会达到自觉自证,不再 需要说明了。
凡夫心境,距离圣境太远了,无法推测,也不易说明。但世人愚疑,总是要 作多余的诘问。所以,佛曾因弟子所问而说过譬喻。佛拿著一个火,手一挥动, 火就息灭了。佛问弟子:火到那里去呢?这不能说火是什么情形,也不能说火到 那里去了。生死灭了,证入涅盘,要问是什么样子,到什么地方去,也与火灭了 一样的不可说明。再说一个经中常说的譬喻吧!因冷气而结水成冰,有大冰山, 小冰块,什么情形都有,各各差别。这像众生从无始以来,各有烦恼,各各业感 ,各各苦果,也是各各差别不一。冷气消除了,冰便溶化为水而归于大海。这如 发心修行的,断烦恼,解脱生死苦果而入涅盘一样。这时候,如问,冰到那里去 了,现在那块冰是什么样子,那是多余的戏论。既已溶化,不能再想像过去的个 体;水入大海,遍一切水中,所以是「无在无不在」。解脱生死而证入涅盘,也 是这样,不能再以旧有的个体去想像他。有些人,总觉得入涅盘以后,还是一个 个的,还是会跑会说的,不过奇妙的很而已。这只是把小我的个体去推想涅盘, 根本不对!如说某人入涅盘,是可以的;以为入涅盘后,仍是一个个的,便成大 错。如说黄河的水,长江的水,流到海里,是可以这样的。但在流入大海以后, 如还想分别:那是黄河水,那是长江水,这岂非笑话。众生为什么在生死海中, 不能彻底解脱?就因为以我为中心,执著一个个的个体为自我,总是畏惧没有我 ,总要有个我才好。因此,永远成为个体的小我,一切苦痛就跟著来了,得了涅盘的,如大小冰块的溶入于大海,岂可再分别是什么样子!到达涅盘,便是融然 一味,平等平等。经上说:「灭者即是不可量」。涅盘(灭)是无分量的,无数 量的,无时量与空量的。平等法性海中,不可分别,不能想作世间事物:一个个 的,有分量,有方所,有多少。从前,印度有一位外道,见人死了,会说:某人 生天,某人生人间,某人堕地狱。但一位阿罗汉入灭了,外道看来看去,再也看 不出,不知道现在什么地方。这是说明了:入了涅盘,是无所从来,也无所去的 ;无所在,也无所不在的。我们没有证得涅盘,总是把自我个体看为实在,处处 从自我出发。听到消除了自我的涅盘,反而恐怖起来。所以理解涅盘是最困难的 ,难在不能用我及有关我的事物去拟想,而人人都透过我见去拟想他,怎么也不 对,入了涅盘,身心都泯寂了。泯,灭,寂,意思都相近。这并非说毁灭了,而 是慧证法性,销解了相对的个体性,与一切平等平等,同一解脱味。到这里,就 另有一问题,大小乘便要分宗了!
小乘的修学者,做到生死解脱了,便算了事,苦痛既已消除,也再不起什么 作用了。这是小乘者的涅盘观,大乘却有更进一步的内容。这可分两点来说:一 、约体证的现(相)实(性)一味说:声闻者证入法性平等时,离一切相。虽也 知道法性是不离一切相的,但在证见时,不见一切相,惟是一味平等法性。所以 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声闻学者的生死涅盘差别论,性相差别论,都 是依据古代圣者的这种体验报告而推论出来。但大乘修学者的深悟,在证入一切 法性时,虽也是不见一切相(三乘同入一法性;真见道),但深知这性相的不相离。由此进修,等到证悟极深时,现见法性离相,而一切如幻的事相,宛然呈现 。这种空有无碍的等观,称为中道;或称之为真空即妙有,妙有即真空。由于体 证到此,所以说:「慧眼无所见而无所不见」。依据这种体证的境地,安立教说 ,所以是性相不二论,生死涅盘无差别论。在修行的过程中,证到了这,名为安 住「无住涅盘」,能不厌生死,不著涅盘,这是小乘证悟所不能及的。但大小的涅盘,不是完全不同,而是大乘者在三乘共证的涅盘(法性)中,更进一层,到 达法性海的底里。
二、约修持的悲愿无尽说:
小乘者的证入涅盘,所以(暂时)不起作用,除 了但证空性,不见中道而外,也因为他们在修持时,缺乏了广泛的慈悲心。像游 泳的人,如发生了危险,那不想救人的,只要自己爬到岸上休息,便觉得没事, 更不关心他人的死活。有些想救人的,自己到了岸,见别人还在危险中,便奋不 顾身,再跳进水里去,把别人拉到岸上来。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有大慈悲,有 大愿力,发心救度一切众生。所以自己证悟了,还是不断的救度众生。在为人利 他所受的苦难,菩萨觉得是:无上的安慰,最大的喜乐,没有比这更幸福了。由 于菩萨悲愿力的熏发,到了成佛,虽圆满的证入涅盘,但度生无尽的悲愿,成为 不动本际而起妙用的动力,无尽期的救度众生,这就大大不同于小乘者的见地了 。但圆满成佛以后,救度众生,不再像众生一样,救此就不救彼,在彼就不在此 。佛的涅盘,是无在无不在的,是随众生的善根力所感而起应化的----现身,说 法等。佛涅盘是有感必应,自然起用,不用作意与功力的。佛般涅盘,像日光的 遍照一切一样,一个个的众生,像一所所的房屋。有方窗,光射进来,就有方光 ;有圆孔,光射进来,就有圆光。光是无所谓方圆的。所以,现一切身,说一切 法,都是随众生的机感而现的。如释迦佛的在此土诞生,出家,成佛,说法,入 涅盘,都是应化身;圆证涅盘的佛,是早已证法身了。因此,如想像圆证涅盘的 佛,是一个个的,在这里在那里的,是寿长寿短的,便不能了知大乘涅盘的真义 ,不知应化身的真义了。必须放弃小我个体的观念,才有悟解证入涅盘的可能。
身心转依之涅盘
「转依」,是大乘佛教特有的术语。转依即涅盘,表 示身心(依)起了转化,转化为超一般的。这可说是从表显的方法来说明涅盘。 。依,有二种:一、心是所依止,名为「染净依」。依心的杂染,所以有生死; 依心的清净,所以得涅盘。心是从染到净,从生死到涅盘的通一性。在大乘的唯 识学中,特重于这一说明。二、法性(空性)是所依止,名为「迷悟依」。法性 是究竟的真性,迷了他,幻现为杂染的生死;如悟了,即显出法性的清净德性, 就名为涅盘。从心或从法性----依的转化中,去表显涅盘的德用,是大乘有宗的 特色。
一、约染净依说转
我们的烦恼,业,苦果,是属于杂染的;圣者的戒定慧 等功德,是属于清净的。而染与净,都以心为依止。这个所依心,唯识学中名为 阿赖耶识,即心识活动的最微细部分;最深细的阿赖耶识,成为生死与涅盘的枢纽。众生的生死苦,由于心识中有不净种子(功能)。由此不净的种子,生起烦 恼,业,果。如从不净种,生起贪、镇等烦恼心行,于是所有的身口行为,都成 为不净业,如杀、盗、淫等。即使是作善,因从自我出发,所作的也是杂染业, 要感生死苦果(生人天中)。此报由业感,业从惑起的因果,实在都是从不净的 种子而发现。现起的不净行,又还熏成种种不净的种子。杂染种子积集的染心, 持种现起,又受熏成种,因果不断,这才延续流转于苦海之中。这个杂染种子所 积集的杂染心----阿赖耶识,从业感报来说,他是受报的主体,所以叫异熟识。 从形成个体的小我来说,他是摄取及执取的阿赖耶识,而被我见错执为自我(因 为阿赖耶识,有统一性,延续性,而被错执为是常是一的自我)的对象。依阿赖 耶识而有杂染的种现不断,那不是永远不能解脱杂染的生死吗?不!好在心的深处,还有清净的种子。所以,众生是既非纯善的,也不是纯恶的,而是心中含藏 著一切染净功能种子。众生并不是没有清净的功能----无漏种子,而是向来被杂 染功能遮蔽了,才成为杂染的一家天下,烦恼业苦现行,不得解脱,要求得解脱 ,就要设法,把心中深藏的清净种子,使他发现出来。如信三宝,听法,诵经, 持戒等,即是开始转化。像走路一样,向来走错了,现在要换个方向走,向佛道 走去。依佛法而作不断的熏习,渐使杂染的力能减低,清净的功能增强,发展为 强大的清净潜力。再进步,把杂染的功能完全压伏,从无漏的清净种子,现起清 净的智慧等,烦恼自然被伏断了。一向为杂染所依的杂染心,现在转化为清净法 的所依,就叫做转依(究竟转依在佛位)。悟证以后,清净的功德现前,杂染的 力能被压伏,但染法的潜力还在,不时还要起来。这要经过不断的治伏阶段,与 烦恼余力搏斗,到最后,达到纯净地步,才彻底消除了不净的种子,而得究竟的 清净解脱,也就是得到究竟的涅盘。修持的方法,不外乎修戒定慧,修六度,四 摄。到转染成净,不但消除了一切杂染,而且成就无量的清净的功德,无边殊胜 力量。所以大乘的涅盘,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也不是毫无作用。
究竟转依了的清净心,和现在的杂染阿赖耶识不同。现在是虚妄分别的,与 杂染相应的。到那时,转识成智,是无分别的。圆满的大智慧,具足种种利生妙 用,一切清净的功德都成就。清净的功德成就,在约染净依说,著重戒定慧功德的熏修,转染 成净,苦果消散了,却具足一切功德。所以成了佛,能尽未来际度众生,随感而 应,现身说法。
对于佛果的大般涅盘,切勿作「我」想,我想与涅盘是永不相应的。转依的 佛涅盘,以大菩提(觉)为本,彻证无我法性,所以佛佛平等,相融相入。具足 一切功德的佛涅盘,彻证无我,没有分别,所以从对立矛盾等而来的一切苦痛, 成为过去。
二、约迷悟依说转:佛有无量善巧,为了适应众生,还有另一方便,约迷悟 依说转依。这个依,指法性而说,或名真如。真是非假的,如是不二的,这就是 一切法空性,事事物物的实相。众生为什么轮回生死?即因不悟法性,颠倒妄执 ,造业受苦。若修持而悟证了法性,即得解脱。法性是不二的,所以说:「在圣 不增,在凡不减」。『心经』所说的:「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 不减」,也就是这个。诸法空性,虽本来如此,但无始以来,有无明、我见,不 净的因果系,迷蒙此法性,像乌云的笼盖了晴空一样。虽然迷了,杂染了,而一 切众生的本性,还是清净的,光明的,本来具足一切功德的。一般人都觉得,生 死流转中,有个真常本净的自我,迷的是我,悟了解脱了,也还是这个我。现在 说:众生虽然迷了,而常住真性,不变不失。这对于怖畏空无我的,怖畏涅盘的 ,是能适应他,使人容易信受的。佛在世时,有外道对佛说:「世尊!你的教法 ,什么都好,只有一点,就是「无我」,这是可怕的,是无法信受的」。佛说: 「我亦说有我」,这就是如来藏。外道听了,便欢喜信受。中国佛教界,特别重视这一方便,大大的宏扬。但是,如忽略了 佛说如来藏的意趣,便不免类似外道的神我了。要知道,这是佛为执我外道所说 的方便。其实,如来藏不是别的,即是法空性的别名。必须通达「无我如来之藏 」,才能离烦恼而得解脱。
约法性空说,凡圣本没有任何差别,都是本性清净的,如虚空的性本明净一 样。在众生位,为烦恼,为五蕴的报身所蒙蔽,不能现见,等于明净的虚空,为 乌云所遮一样。如菩萨发心修行,逐渐转化,一旦转迷成悟,就像一阵风,把乌 云吹散,显露晴朗的晴天一样。云越散,空越显,等到浮云散尽,便显发纯净的 晴空,万里无云,一片碧天,这就名为最清净法界,也就是究竟的涅盘。
【四涅盘】
此依真如离障施设,故体即是清净法界。
虽本来自性清净,而由客障覆令不显。
真圣道生,断彼障故,令其相显。
一本来自性清净涅盘
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盘。
二有余依涅盘
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盘。
三无余依涅盘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盘。
四无住处涅盘
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盘,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盘。
一切有情,皆有初一。
二乘无学,容有前三。
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或言
凡夫与二乘有学,具初一。
不定性二乘无学,前二。
定性二乘无学,前三。
直往菩萨,第一第四。
具足此四种,得真涅盘者,惟究竟位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