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化过程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黏化过程

土壤中原生矿物分解变质,生成次生黏土矿物并在土体中积聚,形成黏重土层的过程。这些黏土矿物大都属于次生硅酸盐黏土类,它们相对稳定,不发生分解和破坏,在土壤中多以胺体存在,吸附水分和离子,对土壤保水保肥性及团粒结构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黏化过程主要分:①残积黏化,主要发生在干草原和荒漠地区,特点是矿物就地黏化,不涉及黏土物质的移动和淋失,黏化层无光性定向黏土出现;②淀积黏化,发生在温暖湿润地区,黏粒受淋溶作用从主体上部向下移动并于底层淀积,形成淀积黏化层,特征是黏化层具光性定向黏土;③残积-淀积黏化,为上述两种类型的过渡形式,一般发生在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特点是黏粒在淀积层中含量最高,但在淀积层下部含量稍低,而光性定向黏土在淀积层下部出现明显,说明在残积黏化作用下形成的黏粒有少部分下移。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