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禁果心理是指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古希腊传说中,伊甸园中的夏娃受蛇的诱惑,偷食了善恶树上的禁果,受到了上帝的惩罚。禁食的果实分外甜,由于禁止,人们尝试的欲望反而更加强烈。禁果逆反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也被人们所利用。土豆在法国的引种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在当时的法国,土豆被称为 “鬼苹果”,农民都不愿引种。著名法国农学家帕尔曼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受到法国国王的特许,在一个贫瘠的土地上中土豆,并由着军礼服,全副武装的国王卫队看守。一到夜晚,卫队故意撤走。结果,人们受到“禁果“的吸引,每到晚上就来挖土豆,引种到自己的田里,通过这种方法,土豆的种植在法国得到了迅速的推广。这就是逆反心理现象。至于某些电影,书籍越禁止越走俏;奥斯卡电影越是晚发布获奖人名单,人们越是想知道结果等事实,更是为人们所熟知。利用禁果逆反心理作用,常常可以收到其他方法难以取代的效果。
如何来疏导禁果逆反心理呢?首先是对"逆反心理"的追根溯源,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及时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逆反心理"的萌芽。同时,作为教育者,力求做到知心知情,充分尊重学生,以沟通求信任,以沟通求融合,以沟通求理解。始终给学生以亲切感,用火热的心肠去温暖学生的心,感化学生,消除“冰点”。其实我们生活中的不少事件就告诉了我们。如:假冒伪劣产品,任何人都不会抢购,因为这里没有好奇可言。从中我们得到启示,教师在做出某项禁令以前,必须认真疏导,充分说理,晓以利害,学生在充分了解了它的坏处后,自然不会像“明知是劣质产品,偏要买回看看”那样傻了。
凡是有逆反心理的人,一般都喜欢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作为一种认识手段,有时能达到正向思维难以达到的境界。当逆反心理得不到合理调适就会呈现消极作用,学校教育不能顺利进行,进而转化为矛盾,严重者会造成事故,甚至酿成悲剧。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积极的逆反心理却是一面明镜,如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我们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因而,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态度,科学地分析,做到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