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滨州市邹平镇北关村概况
据《邹平县志》记载:北关村大部分姓氏先祖,于明朝永乐年间 (公元1403-1424年),先后从山西洪洞县和河北枣强县迁来。原村内有北极阁,村子又在县城北门外,故取名为北关村。
北关村位于邹平县城北郊, 距邹平镇政府驻地东北约1公里,东与东关村相接,北与马庄村交界,西与三义村接壤,南与城里村相连。隶属邹平县邹平镇城关办事处管辖。全村辖区总面积143.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6.5公顷,河沟占地4.3公顷,企业占地28.4公顷。
全村地处山前倾斜平原地带,地势平缓,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并且还适宜种植各种蔬菜。
北关村距济青高速公路邹平路口3公里, 省道庆淄路与章索路在本村交汇,市区干道黛溪二路、三路贯穿于村南北。
2000年,全村共有405户,总人口139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2‰。村内姓氏较杂,王、赵、张、姜姓居多,另有靳、乔、孙、贾等姓,均为汉族。
建国初期, 全村经济总收入6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2万元,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9亿元, 人均纯收入5000元。第一、二、三产业比为3∶76∶21,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3亿元,人均纯收入1720万元。
该村是全县经济强村之一,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名列全县前茅。1994年,被滨州地区人事局、乡镇企业局授予“全区乡镇企业强企业、强村”称号。1995年,被邹平县人民政府授予首批“小康村”称号。1996年,村企业被中共滨州地委、行署授予“全区乡镇企业强企业”称号。是年,村党支部被中共邹平县委评为“五好党支部”。2000年,村企业被中共滨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明星企业”称号。
大事记
194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关村成立了农民救国会。
1955年, 北关村由8个初级社合并成立八一农业合作社,王丕义任社长,广大农户纷纷加入合作社。
1957年,成立中共北关村第一届村党支部委员会,王丕义任书记。
1964年,新上1台由汽油机改装的7.5马力柴油机,开创了北关村使用机器的先河。
1966年, 购买了第二台现代化机械“140”柴油机,在全县率先打了第一口钢管真空机井。农业实施合理密植,改八寸播种耧为二寸播种耧。
1969年6月,筹备建立了北关大队卫生室。负责人为赵怀余,成员各小队1人,共计6人。
1976年,在地区工作组的协助下,购进第一台现代化的运输工具--25马力拖拉机。实施农田林网化,土地方田化,推广机械化播种。
1983年,在桃园子、钓鱼台建个体窑厂2处。在庆淄路东建个体带锯厂1处。
是年秋,成立北关村第一届村民委员会,村委会主任王玉玺。
1987年10月,北关村第一家村办企业邹平县北关麦芽厂建成投产。1991年正式更名为邹平县社会福利啤酒原料厂。
1988年4月,投资35万元,新建占地0.8公顷校舍1处,完成北关小学搬迁。
1990年5月,美国友人来北关小学,就小学教育进行考察访问。
1991年5月,成立邹平县北关实业总公司,村党支部书记王葆珉任总经理。
1992年, 开始实施新村规划,在旧村北利用部分耕地和填平沟洼地6.7公顷建设新村。至2000年底,建成小康楼182幢,五层楼3栋120套。
是年,邹平县北关建筑工程公司被省建委评定为三级资质企业。
1993年, 实业总公司投资300万元,新上年产10万平方米的轻体板厂,所产产品轻体板门于1994年被省建工局评为免检产品。
是年6月1日,北关幼儿园教学大楼落成,同时被命名为地区级标准幼儿园,并被中央教科所确定为全国学前教育实验基地。
1994年12月,成立北关村党总支部委员会,王葆珉任党总支书记。
1995年, 投资300多万元,集中村民种植不便而搁荒的土地33公顷,建起了北关农场,并购置大型现代化耕作机械。每年粮食总产量30万公斤。
1996年4月, 邹平县鲁扬福利化工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投资460万元,占地9900平方米,年产苯酐3000吨。
1997年7月, 地区行署专员王宗廉来鲁扬化工厂视察,并对鲁扬化工厂建设发展做了批示:“邹平鲁扬化工厂的做法,体现了强烈的经营意识和效益意识,对工业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999年10月,鲁扬化工厂生产工艺嫁接德国BASF技术,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0年, 投资230万元,建起全市惟一高标准的村办医院--邹平县老年康复医疗中心。
是年,投资5000万元新上邹平县鲁扬炭素厂。该厂年产电解铝用预焙阳极炭素块3万吨,是北关村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企业。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1949年, 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亩产不足100公斤。1951年12月,全村组织了互助组30个,参加互助合作的有50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80%以上。1956年,全村在初级社的基础上转为高级社,进行了整平深翻土地、打井、兴修水利等农田基本建设,粮食亩产达到200公斤。
1970~1975年,农田基本建设以土地园田化为中心,将原来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的田埂加以改造,小块变大块,实现水利化、田园化、林网化,并推广以合理密植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
1981年秋,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是年,粮食亩产达到600公斤。
1995年,北关村建起了现代化的集体农场,拥有农场工人20多名,配有大型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20台(套),种植实现机械化,水利灌溉(引进法国先进节水设备)实现了自动喷灌。1998年村两委从邻村买进了18公顷荒草地,投资改造成了稳产、高产田。200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0万公斤。
北关村历来为邹平县蔬菜集中产地,种类多为白菜、菠菜、葱、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等。尤其以大白菜、菠菜闻名,且以大棚种植蔬菜为多。所产蔬菜除供本地市场外,还远销济南、淄博、东营等地。2000年,全村经济作物总收入达到80万元。
第二产业 工业:1985年,该村建起了两家个体窑厂,一家带锯厂。村民赵明山、张兴宝又创办了个体塑料厂,生产塑料软管,开创了邹平县软塑料工业的先河,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1986年底,新的村党支部委员会成立后,在党支部书记王葆珉的带领下,北关村进入了一个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个体经济也有发展。1995年,该村各项经济指标已名列邹平县前茅,被命名为滨州地区首批“小康村”。
1987年后,北关村先后建起啤酒原料厂、建筑公司、鲁扬福利化工厂、轻体板制品厂等多家工业企业。 1991年5月,根据工作需要,成立邹平县北关实业总公司,党支部书记王葆珉任总经理。 2000年,村两委、总公司领导大胆决策,新上了年产3万吨电解铝用预焙阳极炭素厂。该厂总投资5000万元,是北关村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企业。该企业于2000年7月动工,2001年5月建成投产,年可实现产值8000万元,创利税1500万元。至2000年,全村工业企业从业人员1800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44亿元,创利税1320万元。
建筑业:1987年,成立邹平县北关建筑工程公司,公司下设预制厂、水电安装、土建、木工造型等工区。该公司于1992年被省建委评为三级资质企业。至2000年,该公司拥有建筑工程设备52台(套) ,固定资产650万元,实现产值1800万元,创利税132万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建筑工程施工企业。
邹平县北关实业总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冶金、化工、食品加工、建筑施工安装、建材、房地产开发等门类齐全的现代化企业集团。近几年来,党总支一班人重视引进和招聘人才, 其中引进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业人员1人,高级技术人员20人。公司下属企业员工大中专毕业生占60%以上,强大的人才队伍为该村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三产业 70年代,北关村陆续开办了许多副业项目,如小豆腐坊、小磨坊、小粉坊等,但由于规模小,收入很少。
1975年,该村在县啤酒厂北邻,沿庆淄路东侧建起了20多间沿街房,开办了饭店、五金修配及洪炉打造等。1976年,又在县城繁华地段(商业局驻地)租赁房屋,开办了北关村蔬菜门市部。
1978年,全村服装经营个体户发展到40多家,他们走出山东,业务范围扩大到上海、浙江、广州等地,生意十分红火。
1987年以来, 村两委注重发展路域经济,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分别在县城北郊环城路、庆淄路两侧兴建商用房200多间,租赁给个体工商户,经营烟酒副食、饭店、汽车维修、电汽焊加工等业务。同时,该村充分利用地处县城优势,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至2000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00多人,实现总产值4000万元,创利税400余万元。
特色产业 北关村自1986年起在新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以抓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工业兴村、兴民为指导思想,走企业强村富民之路,先后建起了啤酒原料厂、建筑公司、化工厂、炭素厂等多家企业。
邹平县社会福利啤酒原料厂,是北关村集体经济创办的第一个大型企业。该厂自1987年建成投产以来,经两次扩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年大幅增长。建厂当年实现产值30万元, 创利税3万元,至2000年底,实现产值420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80万元。麦芽年生产能力也由当初1500吨扩大到3万吨。多年来,该厂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开发新产品,降低生产成本。1993年,由原先蒸汽锅炉改为干式炉,简化了工艺,减少了设备,煤耗由800公斤/吨降低到230公斤/吨。1999年,成功开发了利用小麦麦芽、黑麦芽制造啤酒原料的工艺,受到了用户厂家的赞许,并与北京龙洋集团签定了长年加工麦芽合同。2000年又成功开发利用法国大麦生产啤酒原料工艺,使效益显著提高,产品覆盖山东全省,并远销东北、江苏、北京、安徽等地。该厂始终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为宗旨,产品一直供不应求。
邹平县鲁扬福利化工厂是一家年产1万吨苯酐的企业,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000万元。1999年,该厂生产工艺嫁接德国BASF技术,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另外,该厂还生产富马酸(反丁烯二酸),由于纯度高、色泽好,已打入欧盟市场。2000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750万元,创利税500万元。
邹平县鲁扬炭素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年产3万吨电解铝用预焙阳极炭块的专业生产企业。 该企业是2000年5月经省计委立项批复,省冶金公司审查同意,并被列为邹平县重点企业和2000-2001年度重点项目。 一期工程总投资5000万元,是北关村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企业。该厂自2000年7月动工兴建,2001年5月22日建成投产,创造了全国同行业同规模项目建设速度最快、投资最省的两项第一。该企业采用当前国内先进水平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所产产品经山东铝业公司检验,各项指标全部合格,产品质量达到一级品以上。产品供不应求,客户驻厂等货,并与客户签定了产品出口伊朗的合同意向书。预计该企业年可创产值8000万元,创利税1500万元。根据规划,到2005年预焙阳极炭块将达到年产8万吨,这将使北关村集体经济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新的水平。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1938年,周村天主教在该村购地建教堂,教堂内成立了北关村第一所小学,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限制,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30%。建国后,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1971年,在原校舍基础上,投资7000元新建18间标准教室。1988年4月,村委会投资35万元, 完成北关小学搬迁,建起了占地0.8公顷,宽敞明亮,砖瓦结构的校舍30间,先后共投资10万元,建成了滨州市首批规范化学校。并实施校园美化、绿化,使北关小学建成了花园式学校,在全区村办小学中独树一帜,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l00%。 1993年6月1日,一座投资30多万元,教学设施齐全的高标准幼儿教学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并在全县开创了幼儿园、小学开设英语课的先例,被命为市级规范化幼儿园。为此《省教育报》《幼教报》《滨州日报》作了报道。至2000年底,该村为国家输送大中专生30名,其中本科5名,专科5名,研究生2名。
村两委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不断加大对企业人才素质的培养。1987年成立北关实业总公司职工学校后, 分批举办了各类技术培训班多期,下属企业200余人参加了培训。同时还委派部分职工到省内外大企业和济南大专院校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民生活 建国前,村民一直过着缺吃少穿的生活,人均收入仅几十元,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 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00多元, 基本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全体村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大搞工副业项目。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奋斗,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活面貌焕然一新。2000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全村95%以上村民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228辆, 其中个人拥有汽车48辆,各类型号摩托车160辆,,彩色电视机300多台,程控电话180多部。
村庄建设 建国前,人均住房面积仅2~3平方米,且大多数村民都住着低矮潮湿的土坯房,村内道路狭窄。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住房也逐步得到改善。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2平方米。1983年,有的村民开始扒掉土坯房建砖瓦房,同时北关村出现了最早的砖结构小楼。1992年,村两委做出决定:实施旧村改造,兴建高标准的住宅楼, 进一步改善村民居住条件。 至2000年底,已建成“小康楼”182幢, 五层楼3栋120套,人均住房面积45平方米。新村内有校园路、花园路、黛溪二路三条主干道贯穿南北,路面全部沥青化,水电设施齐全。村内还修建了供村民休闲娱乐的高标准街心公园。1995年、1999年,分别被邹平县人民政府授予“小康村”和“村镇规范化建设先进村”称号。
集体福利 自1991年以来,在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加的条件下,村两委注重改善和提高村民待遇。为保证村民老有所乐,老有所养,1993年2月,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购置运动器械和娱乐器材。同时对年满60周岁以上的村民,每人每月发放30元养老补助费, 后又两次提高养老补助费标准,1999年增加到每月80元。1993年3月,规定对考入中专、高中以上学校的学生实行一次性奖励:凡考取普通高中、中专的学生奖励1000元,考取大专及重点高中的奖励1500元,考取大学本科奖励2000元,考取研究生奖励3000元。同时,鼓励回村工作,优先安排,对需要进行技术培训的,村里负责学习费用的50%。 1996年,由村办集体农场每年为每位村民无偿供应250公斤粮食,对不耕种土地者, 每人每年发放土地补偿费400元,并且为村民代交农业税、各项提留等。 自1992年开始实施新村规划,对搬迁新村的农户每户补助3万元,统一修建了二层别墅楼。 2000年,又投资230万元,建起了全市惟一高标准的村办医院--邹平县老年康复医疗中心。 规定每位村民每年享受100元医疗补助金,为60岁以上老人每年免费查体一次,帮助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7年8月, 张宗香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北关村第一名中共党员。1956年秋,该村党员王丕义参加了由县委组织部、宣传部举办的党的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班,建立了该村第一届党支部委员会,王丕义任党支部书记。1963~1986年,该村党支部经过数次调整,先后有王玉贤、张振荣、王兴盛任党支部书记。1986年12月,成立了由王葆珉为书记的新一届党支部委员会。1994年、1996年村党支部两次被中共邹平县委授予“奔小康红旗党支部” 和“五好党支部”称号。1994年12月29日, 成立中共北关村党总支部委员会,由王葆珉任党总支书记。2000年,党总支委员会下设村委、 建筑公司、啤酒原料厂、鲁扬福利化工厂、鲁扬炭素厂5个党支部,全村及下属企业共有党员57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46年,该村建立了农民救国会。1955年,北关村成立农业合作社, 王丕义任社长,下设若干农业互助组。1958年8月成立人民公社,1959年成立北关生产大队, 1960年生产大队调整为东队和西队,1961年,又将东队和西队编为6个生产小队。1966年,成立了大队管委会,乔敬云任管委会主任。1969年,大队管委会改为革命委员会。 1983年秋,该村成立了第一届村委会,王玉玺任主任。1987年2月~1999年4月,村委会进行过几次调整,先后由姜长胜、王丕贞任主任。1999年4月改选,王煜为第六届村委会主任。共青团组织自1959年建立以来,先后有王建业、王庆祥、靳桂香、靳纪友、王华、王葆珉任团支部书记。1983年起王海军任团支部书记。妇联组织自1948年3月成立妇救会,至1999年4月,张氏、马光华、靳桂香曾先后担任妇联主任。1999年4月孙莲为新一届妇联主任。
人物简介
王庆云(1888~1945) 字宪吾,北关村人。7岁读书,13岁中秀才,名噪乡里。21岁在济南考选为“拔贡”。1914年,参加编修《邹平县志》。之后,先后担任县农会会长,高等学堂堂长、教育会长等职。曾率民众沿护城河两侧栽柳1000多株。热情资助出国留学青年,亲自下乡考察,热心普及教育。1920~1927年,任山东省参议会议员,兼任山东大学文科教授。1927年被委任齐东县县长,未赴任即返邹平。1934年调沈阳东北铁路总局的《同轨》月刊编辑部任编辑,1936年返邹平。1938年,撰写《五十回忆录》,记述个人经历,其中对县内重大事件多有涉及。1939年春,在周村设馆教学,兼任周村中学古典文学讲师,1945年5月病逝于济南,终年57岁。
王葆珉 1954年2月24日生,1976年8月入党,大专文化,经济师。自1971年开始在村内任职,先后担任村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副书记、书记等职。1991年,成立北关实业总公司任总经理。1994年12月,任北关村党总支书记。自1984年以来,在他的带领下,北关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建起了麦芽厂、建筑公司、轻体板厂、北关农场、 化工厂、炭素厂等多家企业和实体。至2000年,全村经济实现产值1.8亿元,创利税1980万元,集体资产总额达到1.43亿元。1987~1999年,连续被邹平县委、邹平镇委评为模范党员、优秀党员。1992年、1995年又分别被滨州地区行署授予“优秀农民企业家” 和“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工作者”称号。1998年,当选为县人大代表。1998年,被山东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优秀厂长(经理) ”。2000年,又被滨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明星企业经营者”称号,并获得金质奖牌1枚。
2、北京市延庆县永宁镇北关村永宁镇辖村,设村党支部,村委会。村域面积1.99平方公里。海拔520米。全村169户,415人。因地处永宁城北门外,故名北关,从建永宁城一直沿用至今。地处处这庆平川地区,地势平坦,土壤为典型褐土,属冲击洪积物。北关村地处东部山区进入永宁的交通要道,地理环境优越,全村171户414口人,1180亩土地。经济以农业和工副业为主。村有耕地1057亩,主要种植玉米、蔬菜等。年产粮53.7公斤,有果林112亩,年产鲜果1吨。
3、黑龙江宝清县宝清镇北关村北关村位于宝清县城东北2公里处,地处扰力河畔,居民区占地面积6.3平方公里,全村460户。村民收入主要以耕地为主。
4、河北省安平县安平镇北关村北关村位于安平镇西北部,在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0.2公里处。为北关村民委员会驻地,并驻有县人民政府、安平镇人民政府,块状聚落,呈长方形,南北路长500米,东西街2000米,呈十字形。民舍多为砖木平房。有130户,600人,均汉族。
据康熙二十六年《安平县志》载:“晋时安平为博陵国治”,因地处安平县城北门外,故名北关。明永乐二年(140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几户,在此定居,仍称北关,沿用至今。
地势平坦,有耕地441亩。其中水浇地占90%。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棉花。村办企业有精铸厂1个。
有小学1所,医疗点1个。
5、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北关村北关村位于临汾市襄汾县汾城镇北部,村距汾城镇半公里,西与长子头村毗邻,东与西李村接壤,北与张高村相连,南与城内村交界,全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150户,580口人,人均收入4284元。
北关村村民大多数为外乡人,以农业生产为主,村民团结和谐、勤劳朴实。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也大力发展传统优势产业——酿造业,北关村酿造业以“太平米醋”著称。
6、河北省南和县和阳镇北关村概述
北关村有村民2400人,加上小城镇建设移居北关和到北关经商的人共9000人。在北关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北关村人不断奋斗、苦干,把“富民”文章做得有声有色:到过南和县的人都能体会到,那里的“县景”,一半是北关村衬托起来的,别墅、洋房、汽车,这样的生活美景是北关村真实的写照。
经济发展
北关村持之以恒发展集体经济,大刀阔斧地进行新农村建设,大手笔实施旧城改造,村民基本住上了单元楼或别墅,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短短五年时间里,北关村由一个贫困落后的旧农村变成了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生活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连年被评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小康建设示范村”、“文明村”。北关村新农村建设模式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成为闪耀在冀南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发展集体经济保障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广泛的资金来源,新农村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北关村人多地少,既不依山傍水,又无资源,搞新农村建设资金从哪里来?仅靠人均不到半亩地的农业收入显然不够。以刘同林为带头人的北关村党总支一班人深刻认识到,要想改变北关村的贫穷落后面貌,让群众尽快过上小康生活,就必须跳出农业,走工、农、商一体化的经济道路,这是北关村脱贫致富的惟一出路。
早在1984年,通过调查研究,北关村党总支就发现南和作为农业县,农副产品资源极其丰富,特别是小麦秸秆,是造纸的上等原料。他们上北京,下天津,跑河南,奔山东,行程1万多公里,考察了30多家造纸企业,经过科学论证和市场调查,他们投资200万元建设了一家年产1100吨纸的造纸厂、北关村第一家村办集体企业———光明造纸厂。这是北关村农民致富和集体收入的支柱产业,也是当时全县投资额最大和规模最大的一家村办集体企业。
为扩大企业规模,北关村党总支非常注重加强同国内外同类企业的合作,先后与北京华伦、香港亚太等多家企业进行资金、人才和技术上的合作与交流,为企业的发展积蓄了后劲。上世纪90年代初,北关村党总支审时度势,决定走集团化发展之路,1995年成功组建了以造纸为主导产业的航宇集团有限公司。经过10多年的发展,航宇集团有限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具有进出口经营自主权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该集团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在全国造纸及纸制品行业中排名第47位。其总资产4亿元、职工3000余名,年创汇1亿元,40多种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英、美、意、澳及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创汇千家乡镇企业之一。航宇集团年产值5亿元,利税3500万元,是全县纳税大户。航宇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不仅为该村及周边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为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夯实了物质基础,提供了资金保障。
北关村有关领导经过分析研究,决定依托地处县城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重新规划、改造了人民市场,建立了占地100亩、门店1000间、摊位800余个的经贸市场。去年投资600余万元,在商业中心黄金地段建立了一座建筑面积达216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百余摊位,内设中央空调、电梯的现代化豪华型航宇超市。各主要大街的门店也商贾云集、繁荣昌盛,整个北关已形成了街街有门店、户户能赚钱的格局。整个市场年经营额达3.5亿元,利税达3000万元,成为全县城最大的商业中心。在繁荣经济的同时,北关村也扩大了就业规模,为2万余名下岗职工和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又一主要途径。
村屯建设
随着北关村集体经济的日益壮大和北关人逐步走向富裕,北关村党总支带领村民高起点规划村庄。一是实施旧村改造工程。北关村环境脏、乱、差,如何既能改善村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又能吸引更多外来人员前往居住、务工、经商,服务该村经济发展,是摆在村党总支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该村党总支在认真分析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2000年4月实施了旧村改造工程,聘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专家进行了科学设计和规划,并对村民采取旧房评估作价、辅以补贴的方式,使旧村改造工程顺利开展。
新农村建设五年来,北关村投资3.5亿元,建成了高楼区、别墅区、商贸区、中兴区和朝阳区五个融欧式建筑与古典艺术为一体的居民生活区。该村在建设中做到了“四化”,即绿化一片、亮化一片、硬化一片、美化一片。截至目前,共建各类楼房130余栋、别墅350余套,面积达45万平方米,占全村总面积的8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46%。全村95%以上的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优雅舒适的别墅和楼房。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北关村先后投资200万元,将全村5万平方米的土路全部硬化;2000米街灯线路通宵明亮;投资100余万元完成了全村自来水无偿供给和农网线路改造,实现了“户户通电话,家家能上网”。
三是强化日常管理。北关村专门成立了物业管理处和小区治安巡逻队,负责各生活区的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维修护理以及治安巡逻工作,并实行了水、电、暖气和物业管理费全免。
新农村建设
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形成健康积极、文明向上的社会新风尚,新农村建设才会有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为了提高农民教育水平,北关村坚持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每年投入30多万元用于培养和聘请高科技人才,通过筑巢引凤、借鸡生蛋、就地选才等多种形式为该村吸引了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00余名,为今后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先后投资3500万元重建了航宇学校,一流的硬件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管理,使航宇学校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知名学校。投资300余万元建立了一座占地面积15亩,可同时容纳1000名幼儿的高标准、现代化幼儿园。为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投资300余万元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群艺苑、健身广场等文体设施。同时,还组建了航宇文工团,成立了老年秧歌队、红白理事会等,并实行干部人身保险、职工退休金、党龄补贴制、优抚济贫制,使该村村民老有所养、退有所依,社会秩序安定、村风文明,群众生活富裕,家家安居乐业。此外,他们还投资500万元建起了北关医院,实现了与邢台矿务局医院、邢台市第三医院联合办医,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
7、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北关村地理位置北关村位于平度市城区中心,地处北纬 36°47′,东经 119°56′。村居分布在人民路两侧,东邻扬州路,郑州路从村中纵贯南北。北隔人民路与白果园村和小庄子村为邻,南靠环城路商场,并与桥北村相连,全村总面积0.5平方公里。
村内街道全部硬化,街道与人民路、郑州路、扬州路相通,交通非常便利。村庄驻有平度市环保局、国土资源局、审计局、市场发展局等政府部门和平度市人民医院、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人寿保险公司、百货公司等大型企事业单位。村街道两侧店铺林立,商业网点星罗棋布。
村名由来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柴应由四川迁至平度南乡,其子柴和由南乡迁至北关躬耕为生。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仲大受从城南李戈庄先迁至文村巷,后迁此定居。谢姓于清朝末期迁居北关,诸姓和睦共居,繁衍为居民区。1945年城区划村时,因所处方位在县城北部定名为北关村。
隶属沿革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一区民智镇。1938年1月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度城厢区。1953年2月属平北县一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城关镇。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自建村起,以农业为主。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民收入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
经济概况2005年,全村189户,农业人口624人,耕地面积152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3765万元,农民纯收入6722元。
社会事业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1996年起属平度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序百强村之一。
荣誉称号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8、山西省吕梁市岚县岚城镇北关村近年来,岚县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按照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总体思路,统筹城乡发展,以5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26个重点推进村为样板,加快全县新农村建设步伐。
岚城镇北关村地处岚县中北部,总人口1120人,耕地1450亩,为纯农业村。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是我县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
在新农村建设中,该村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一是突出培育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逐步形成以特色蔬菜种植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向。目前,全村架豆“一尺莲”、夏山药、西葫芦、“五寸参”萝卜等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50亩,亩均纯收入1500元以上。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成立了岚城镇北关村劳务输出办事处,五年来,全村累计输出320人,年创收120万元。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累计投资165万余元,修筑防洪坝108米,兴建漫水桥一座,改造导洪渠一处,垫滩68亩;硬化大小街道 5800米,安装路灯22盏,村庄绿化植树1000余株;兴建了全县第一个农民文化活动广场,安装健身器材11套;建起了标准化农村小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所、农民素质培训中心、便民超市、农村网络文化站、小学远程教育网,村庄面貌、村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1]现在的北关村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群众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和谐文明的社会风尚日益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