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坝铜鼓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万家坝位于楚雄城南约3千米,原来是一片古墓葬群。1975年,文物工作者在这里组织了一次发掘面积3300多平方米,发掘墓葬79座,有大型墓13座、小型墓66座,出土青铜器1000多件,经放射性碳素测定,23号墓年代为公元前690年左右,当为春秋时期的墓葬群。

出土的青铜器中,最为珍贵的是5件铜鼓,显示了铜鼓产生的初期阶段所具有的原始性。鼓身仅有简单纹布,均属早期特征。经专家鉴定,万家坝铜鼓比晋宁石寨山等地出土的铜鼓型制更为原始,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古老的铜鼓。楚雄州的牟定、禄丰等县,都出土过万家坝型的铜鼓。

据考古资料证明,铜鼓源于作为炊具的铜釜,随着社会的发展,铜鼓的功能也变化,既是歌舞伴奏的乐器,也是祭祀和庆典活动的礼器,还被奴隶主用作召集部落的重器,所谓“击鼓山林,群蛮毕集”。随后逐渐演化成为显示奴隶主贵族财富和权威的礼器。由于铜鼓可以召集群众、号召群众和显示社会地位,全社会都把铜鼓视为珍宝。奴隶主们不仅生前不惜重价多方罗致,以积铜鼓愈多愈荣,而且死后还备大批铜鼓随葬。

万家坝出土了一套青铜编钟,共计6枚,外形如铃,断面呈核桃状,纽似双角向外侧翘出,与中原地区的编钟不同之处,在于中原地区的编钟每套均为奇数。编钟本属中原奴隶主的庙堂乐器,用以明身份、标等级,万家坝编钟也具有同样性质,但造型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