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萧瑀①疾风知劲草②,板荡识诚臣③。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④。
题解这首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极富于哲理的启示。在风平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们: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总之,这首诗形象而深刻地说明:只有在严峻危急的关头,才能考察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只有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才能显示出谁是坚定的革命者。
注释①、萧瑀(yu),字时文。在隋为郡守,归唐后因功封宋国公。据《新唐书.萧瑀传》载,此为李世民称扬萧瑀的一首诗,该传引录了其中的两句。
②、此句意谓在猛烈大风的考验之下,才看得出强健的草。这是兴,以为下文的立论张本。《后汉书.王霸传》:“光武(刘秀)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疾风:迅猛的大风。
③、此句是说在动乱年代就能看出谁是忠诚的臣子。板荡:《诗经.大雅》中有《板》、《荡》两篇,皆咏周厉王的无道;后因用以指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宁。亦作“版荡”,《晋书.惠帝纪论》:“生灵版荡,社稷丘墟。”《老子》:“国家昏乱,有忠臣。”又南朝宋诗人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当为李世民此句所本。
④、勇夫:一勇之夫,指只有勇力的人。智者:智谋之士,指智勇兼具的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缪贤自称)窃以为其人(指蔺相如)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仁:仁爱,仁信。
作者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李渊次子。627-649年在位。其建树主要是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他协助其父李渊起兵反隋,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唐王朝的建立,他起了重要的作用。即位后,常以隋亡为诫,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知人善任,注重纳谏,励精图治,使唐初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史称的“贞观之治”。在文学上也有一定造诣,写了一些诗歌。《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