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全称乃宁曲德寺。位于日喀则地区康马县南尼乡。吐蕃时期,由古印度僧人、莲花生弟子阿羌甲?强拜桑布创建。原属宁玛派,10世纪改噶当派,15世纪改宗格鲁派。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建筑大体可分为吐蕃时期、宗喀巴时期、19世纪时期、十三世达赖时期。1904年6月25日,英军攻打乃宁寺,当地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爆发了乃宁寺大血战。寺内文物主要有题款为“大明永乐十年四月十四”的绢画大明皇帝御制旃檀佛像、题款为“大明成化年制”的霁红瓷杯、“佛传故事”木雕等文物。乃宁寺是后藏地区一座古寺,其遗留下的各个时期的建筑遗址对于研究西藏各时期寺庙建筑的风格、布局、用材都具有十分宝贵的价值。1996年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吐蕃时期建筑主要建筑包括围墙、佛堂、佛塔、欧子札仓、吉察札仓、曲康札仓、丁吉札仓、额古夏札仓、那布札仓等,均为夯土建筑。围墙南北长384米,东西宽170米,高5米,厚2米。东北角为一碉楼,仅存墙体。墙内建筑分南北两部分。①南部。有佛堂、欧子札仓及3座灵塔等建筑。佛堂坐西朝东,长26米,宽17米。佛堂西部为佛殿,东部为经堂。欧子札仓位于佛堂北部,坐西朝东,长30米,宽24米,其建筑尚存。佛堂与欧子札仓间为3座灵塔。佛堂南侧为该寺创始人阿羌甲?强拜桑布的墓地,原建有小型护法神殿,现存墙基。②北部。有吉察札仓、丁吉札仓、曲康札仓、额古夏札仓、那布札仓和佛塔。5座札仓以佛塔为中心,佛塔在建筑群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其建筑风格与古印度寺院相一致。佛塔其结构为坛城状。塔座方形,长、宽各10米,高1米。塔身为圆盘状,直径9米,高1.5米。塔心长、宽各3米,高1.5米,上部已残缺。佛塔东部为曲康札仓,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现为废墟。佛塔西部为额古夏札仓、那布札仓。额古夏札仓坐北朝南,是进深3间,面阔3间,高三层的夯土楼;那布札仓已成废墟。佛塔南部为吉察札仓,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有4座建筑物,其中2座建筑为进深4间,面阔4间,高三层的夯土楼。札仓内一面墙上残存有释迦牟尼坐像壁画。佛塔北部为丁吉札仓,坐北朝南,高三层,面积180平方米。
宗喀巴时期建筑宗喀巴曾在该寺生活、讲学,该时期建筑主要包括1座佛殿和2座札仓。佛殿坐西朝东,长17米,宽15米。札仓位于佛殿北侧,坐西朝东,长25米,宽19米,进深2间,开5间,夯土筑成,共三层。20世纪70年代初期,佛殿和札仓被拆毁,仅留遗址。色拉札仓,为拉萨色拉寺设在该寺的下属札仓,位于吐蕃时期的佛殿南侧。札仓为石砌建筑,坐西朝东,南北长43米,东西宽15米,高二层,内有大小20余间房。
19世纪建筑主要包括1座佛殿和7座札仓,由拉萨下密院堪布雄奴奥所建。佛殿和札仓原作为康马县所建色丁寺僧众往返拉萨等地,途中住宿念经之地,故称“江如色丁”。佛殿坐西朝东,长35米,宽18米,占地面积630平方米。札仓中面积最大为450平方米,最小为126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被拆毁,已成废墟。
十三世达赖时期建筑位于吐蕃时期佛殿东部。清光绪三十年(1904)江孜保卫战后,十三世达赖为表彰寺内喇嘛做出的巨大贡献,主持建成乃宁寺的大昭寺。大昭寺坐北朝南,由经堂、佛殿、僧房等组成。门廊4柱,东西走向,长7米,宽5米,其四周墙壁彩绘四大天王像。门廊后部正中为经堂,东西长28米,南北宽24米,内有18根方柱,经堂四壁彩绘释迦、度母、金刚等壁画。经堂后为佛殿,东西长8米,南北宽5米,正中为泥塑释迦结跏趺像,高2米,其两侧各有一尊泥塑弟子立像,高2米。佛殿东侧为喇嘛拉康,占地面积25平方米,殿南部设有神龛,内供一幅高2.5米、宽1.3米的“大明皇帝御制檀佛像”,拉康四壁绘释迦、菩萨、度母、金刚等壁画。佛殿西侧为道具房,存有跳神和祭祀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