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国主义 patriotism ài guó zhǔ yì
简介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这里的“祖国”可以是一个区域或者城市,但是爱国主义一般用于某个国家或者联邦。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并通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严格地说,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经常宣扬爱国主义是一种有需要并且合适的态度。(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与爱国主义的表达都有可能会否定其他人的“祖国”,尽管这并不必要。)
爱国主义隐含了一层道德规范:就其本身而言,它暗示“祖国”(无论是何种定义)是道德的标准或价值。“我的国家不一定总是正确的”这句名言便是此种信仰的极端(这句名言可能来自于对美国海军军官斯蒂芬·迪凯特或内战将领卡尔·舒尔茨的误引)。此外,爱国主义还暗示着个体应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和团体利益之上。在战争时期,这种牺牲会扩大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为祖国战死沙场便是一种极端爱国主义的原型。
分类爱国主义可分为三种流派。
个人爱国主义
个人爱国主义是一种感性、自愿的爱国主义。这种类型的爱国者有着某种确定的爱国观,如对国旗保持尊敬;不仅如此,他们经常坚持认为,所有的公民,都应该具有与其本人相同的爱国观,而不允许有例外。这种爱国主义在结构上与其它的价值观理念/运动相似,其政治上的表现为,力图让其本人的价值观得到更好的法律支持。
官方爱国主义
官方爱国主义具有高度象征性的正式内容的爱国主义,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所有政府总会促进之。它是国家自身的逻辑推论,其法理基础是“国家为政治社会的公共福利的表现”。国家纪念碑、退伍军人节、伟人/历史事件纪念节等,都是官方爱国主义的典型例子。政府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发动一些爱国主义运动,来提升公民对国家与国家标志物的认同。
符号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极度依赖于标志性的行为,如:升国旗、唱国歌、参加大型集会、在车驾上贴上爱国的标签等各种在公众场合宣告对国家的忠诚的行为。在战时,符号爱国主义常用于提升士气、增加战时的努力。而在和平时期,爱国主义并不能像战时那样方便的衡量对国家的贡献,但并不为爱国者所抛弃。例如,在平日的政府场所向国旗敬礼的行为,被视为是与在战场上向国旗敬礼同等爱国程度的行为。
对他国的爱国主义
历史上的确有一些人为了他国而战斗,有时是为了他们的独立。比如马贵斯•拉法叶,杜什·科希丘什科和普拉斯基等参加了美国革命战争,西欧人菲荷里尼为了希腊独立而战斗,他就是著名的拜伦爵士。那么拉法叶是美国的爱国者,还是菲荷里尼是希腊的爱国者呢?阿拉斯戴尔会说他们两个都不是。这些人都是理想主义者而非爱国主义者。从这个角度看,拉法叶不过是投身于美国革命所蕴含的政治自由理念,而非对美国怀有特殊的爱国之情。阿拉斯戴尔认为爱国主义只能是本国人们的选择,而不是那些热爱这个国家的信念的他国人的选择。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4,爱自己的国家。
【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积极影响道德规范

爱国主义道德规范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相比其他国家的人,你对同胞的道德责任更大。爱国主义中的利他主义是有选择性的。对爱国主义道德规范的批评大多集中在它的道德偏向上,保罗•刚伯格(Paul Gomberg)曾拿爱国主义和种族主义比较。但是有一种观点认为每个人对所有人类的道德责任都一样。这被称为世界大同主义。(事实上,很多爱国主义者情愿把持这种观点的人称为通敌者)。
爱国主义表达了对某一特殊公民或者政党的价值偏好。泛世者并不认同这种特殊的偏好。他们选择一种更加宽阔的价值体系作为替代。在欧盟,像荷伯马斯(habermas)这样的思考者倡导一种以欧洲为整体的爱国主义,但是不幸的是欧洲的爱国主义大多局限在一国内,并常常带有怀疑整体欧洲的特点。
一些把宗教的位置放在母国之上的信教者经常招致爱国主义者的怀疑和敌意。举个例子,在美国境内经常遭受这种怀疑的是天主教会和穆斯林教会。在美英两国,天主教会对教皇忠诚甚于对国家的忠诚。因此,作为教会得力助手的哥伦布骑士会把爱国主义当作其四项美德之一。而穆斯林则把高于国家的忠诚献给伊斯兰教会。其他团体发现很难在宗教信仰和爱国行为之间找平衡点。耶和华见证人(基督教的一派)和门诺会则选择坚决抵制任何显示爱国主义象征的活动。
爱国主义的拥护者则把它所代表的道德规范当作一种美德。在哲学家阿拉斯戴尔(Alasdair MacIntyre)的著作《爱国主义是美德吗?》中,他指出一个时代对道德概念的原则建立在对来源地等偶然特性的盲目崇拜上(意指非理性),因此也就拒绝爱国主义可以选择这一观点。他认为应该建立一种可以替代的道德概念,这种概念可以和爱国主义同时相存。查尔斯(Charles Blattberg)在《从多元主义政治到爱国主义政治》中也阐述了类似的爱国主义观念。
要把爱国主义当作一种美德就得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爱国主义者之间经常冲突。交战双方的士兵都觉得自己很爱国,于是就制造出一个道德两难的境地。(如果爱国主义是种美德,那敌人也是好人。那为什么要杀他们呢?)
在各个国家里,政客们会利用爱国情绪来攻击他们的政敌,隐约或者明显地指责政敌背叛国家。小众可能会拒绝大众觉得理所当然的爱国主义忠诚。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被排除在政党之外所以也没有理由为它自豪。澳大利亚关于"对历史的黑臂章回顾"就是这种冲突的例子。保守派首相约翰•豪沃德(John Howard)—他当然把自己当成百分百的澳大利亚爱国者—在1996年说:“(原文)对我国从1788年以来的历史回顾中发现我们的历史不过是一个令人羞耻的故事,其中包含了帝国主义,资源滥采,种族主义,性别主义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歧视”。
在美国,爱国主义的历史一直因为以下原因被指责。它们是:对哥伦布之前的土著的灭绝政策,大西洋奴隶贸易,民族驱逐,和针对领土扩张中的侵略行为。
爱国主义经常被描写成正面的民族主义(它经常代表着一些负面含义)。许多作家认为爱国主义区别于民族主义的地方是爱国主义具有较少的攻击性和对其他人的仇恨,还有它的防卫理念和对社会的正面作用。但是其他一些作家认为两者区别很小,就看你怎么看了。
消极影响爱国主义有消极的一面。由于“什么才是爱国”人人看法不同,所以爱国一词显得颇为主观,因此人们对“爱国”行为的定义极具争议。当中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有政客把爱国主义当作是攻击对手的手段之一,指控对方是不爱国的人。也有人尝试把爱国标准化、表现单一化;其中安布罗斯•比尔斯称“爱国主义是一堆易燃的垃圾, 任何想照亮自己名字的人只要朝它丢根火柴就可以了。”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博士以下述说话把爱国主义视为:“爱国主义是流氓无赖们最后的藏身之地”(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a scoundrel.)。这被另一些人认为是歪曲了爱国主义的本质--不止把爱国变成了一种盲目的信仰,这些行为更无助民主的发展,因为社会的精力都虚耗于爱国的争论之中。
1: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1 )
2:爱国主义就是积极地为了微不足道的原因杀人并被杀。——勃特兰·罗素
3:爱国主义是超越于原则之上的对于不动产的一种专横的崇拜。——-乔治·简·纳森
4:除非你把爱国主义从人类中驱逐出去,否则你将永远不会拥有一个宁静的世界。爱国主义是一种有害的、精神错乱的白痴形式。爱国主义就是让你确信这个国家比所有其他的国家都要出色,只因为你生在这里。——乔治·肖伯纳
5:爱国主义:一堆随时可以被任何野心家所点燃,去照亮他的名字的易燃垃圾。——安卜罗斯·皮尔斯
6:当爱国主义涉入认知领域时,是一个应该被扔出门外的混小子。——阿瑟·叔本华
7:那些没有自尊的人仍然可以是爱国的,他们可以为少数牺牲多数。他们热爱他们坟墓的泥土,但他们对那种可以使他们的肉体生机勃勃的精神却毫无同情心。爱国主义是他们脑袋里的蛆。——亨利·大卫·梭罗
8:民族主义是我们的乱伦模式,是我们的偶像崇拜,是我们的疯狂。“爱国主义”是它的迷信崇拜。不必说,我所谓的 “爱国主义”态度将自己的国家置于人道之上,置于正义与真理的原则之上。——埃里克·弗罗姆
9:要让我们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国家应该可爱才行。——爱德蒙·柏克
10:真正的爱国主义不排斥对于其他人的爱国主义的理解。——伊丽莎白女王二世
11:异议是爱国的最高形式——托马斯.杰弗逊
12:有这么一群人,在日本叫法西斯,在德国叫纳粹,在中国叫爱国者! ——王朔说
13:爱国者的责任就是保护国家不受go-vern-ment侵犯。——托马斯·潘恩
14:对祖国来说,没有比一切都满意的爱国者更可怕的敌人了。——涅克拉索夫
15:争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争你自己的权利就是争国家的权利。因为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胡适
16:人权才是一个国家最大的面子。……一个政权如果关起门来都不能维护自己本国普通公民的权利,它有什么资格在国际舞台上维护这个国家的权利,它的合法性就会遭到质疑。——张思之
17:恶国家甚于无国家;……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陈独秀
18:每当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爱国主义的破旗就又散发出臭味来。——列宁
极端爱国主义(盲目爱国主义)
极端程度的爱国主义(极端爱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沙文主义)是一种很危险的思潮,极右翼的法西斯主义就是其中一种。
各方批判
《大众时代》网站特约作家施威全指出:“族群是被建构的,以其为基础而成立的国家更是。孙中山说:‘国家是武力造成的。’而且,常常是被外来的武力逼成的;既然国家是野蛮强暴下的产物,那国家有什么神圣的?为何非‘爱’国不可、非认同不可?所以,面对族群和国家这个课题,还是不要轻言谈‘爱’。”(〈藉种族来虚构战争 因战争而虚构种族〉)
爱国主义教育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增加对当前政治体制的认同,从而维护当权者的统治,有时还会美化本国历史,夸大某些历史事件,甚至歪曲历史史实。例如:
• 2006年11月16日,日本执政联盟不顾在野党和社会人士反对,凭着日本众议院多数优势,在众议院通过《教育基本法》修正案,要学校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
1. 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认为:1947年由美国制订的日本《教育基本法》帮助日本经济和民主发展,却忽视培养道德和纪律;他表示:“大家有危机感,觉得有必要重建教育,培养爱国、爱乡土的态度,尊重他国,以利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
2. 在野的日本民主党、日本社会民主党、日本共产党和国民新党都反对修正案内容;他们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可能重燃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那套只灌输“忠君爱国”思想的极端爱国主义,最终使得日本再次走上“主权高于人权”的军国主义回头路。
世界主义世界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认为全人类都属于同一精神共同体,是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世界主义不见得推崇某种形式的世界政府,仅仅是指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更具包容性的道德、经济和政治关系。
世界主义者确信,所有的人都有责任去培育和改善、并且尽全力去丰富总体人性。这个理想与普天之下皆兄弟的思想息息相关,人类是一个整体,必须团结一致、彼此扶持。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应该是霍布斯所说的自然国家,为了避免冲突和不公,彼此之间应该建立社会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