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弗勒集团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舍弗勒集团是一家来自德国的家族企业,其名称来自于其创始人乔治·舍弗勒(Georg Schaeffler)博士的姓氏。

舍弗勒集团是全球范围内生产滚动轴承和直线运动产品的领导企业,也是汽车制造业中极富声誉的供应商之一。通过三个知名品牌-INA,FAG和LUK,舍弗勒集团积极活跃在汽车制造、工业制造和航空航天领域。

舍弗勒集团汽车工业部凭借其在轿车和货车的整体动力系统(发动机、底盘、变速箱和辅助装置)中的专业技术成为几乎所有汽车制造商和其它主要供应商的可靠合作伙伴。

舍弗勒集团工业事业部目前向60多个工业领域提供40000多个不同规格的产品,其生产技术加之在机电领域、材料学以及润滑技术方面的经验使我们成为全球工业界所追求和信赖的合作伙伴。

有关产品主要有INA轴承和FAG轴承

舍弗勒集团INA轴承

INA轴承为德国著名轴承品牌

隶属于舍弗勒集团旗下的德国INA轴承公司,成立于1946年,总部位于德国的纽伦堡。德国INA轴承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产品的创新,以满足客户之所需,并提供高质量的保证,使之成为全球滚动轴承首要供应商以及汽车制造商公认的合作伙伴。

目前,INA轴承公司拥有30多家生产厂,三万多名员工,开发的广泛产品有:滚动轴承,滑动轴承,直线导轨系统,高精密产品,发动机零部件。INA轴承产品涉及的行业包括:机械行业,建筑行业, 水力和风力工程行业,机床及制造机械行业, 材料处理及包装行业, 电动工具行业, 变速箱行业 ,半导体行业,泵与风机行业, 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行业, 橡胶、塑料及化工行业, 纺织行业 ,拖拉机行业等 INA轴承(依纳)是一家国际集团公司,总部设在德国的纽伦堡附近,成立于1946年。公司从一成立,便成为滚针轴承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并很快由原来的滚针轴承领域扩展到广泛的产品系列。

舍弗勒集团FAG轴承

自1883 年德国的 Fischer 先生发明了磨制钢球的球磨机并创建 FAG 公司以来,伴随着滚动轴承工业的诞生和发展,FAG轴承 的产品在几乎所有可能的领域内均得到了充分的认证并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以下只列出其部分产品的主要应用领域:航空工程、金属切削机床、钢铁加工设备、转炉、铸造设备、轧机、机械传动设备、造纸机械、水泥机械、磨机、矿山机械、工程机械及振动机械、环保设备、风力发电设备、船舶、天线及雷达、纺织机械、包装机械等。

FAG的历史

是世界上第一家滚动轴承生产厂,滚动轴承工业的先驱.

Friedrich Fischer(1849-1899)

公司的创始人同时又是精密钢球的现代化生产工艺的发明者. 他的具有革命意义的发明是全球滚动轴承工业历史开端

FAG FAG起源、应用范畴、服务及技术支持

FAG起源

FAG品牌同样是起源于一个天才的灵感。早在1883年,在德国的施威因福特小城,Friedrich Fischer设计了一种专用钢球磨床,第一次是的利用研磨工艺生产出完全球体的钢球成为可能。该发明被认为是滚动轴承工业的奠基石。这也是为什么FAG已成为在机械制造业、汽车工业和航空航天技术中的领导品牌之一。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都有FAG的公司、分支机构和销售代理。

自2001年起,FAG成为舍弗勒集团的一部分,并在集团的航空航天、汽车和工业领域起到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INA产品相结合,FAG在滚动轴承业拥有同行业最齐全的产品大纲。涵盖了生产机械、动力传输与铁路。重工业以及消费品行业中所有的应用范畴。

FAG生产外径从3毫米到4.25米的各类球轴承和滚子轴承,包括依据样本的标准产品和依据用户特殊要求的非标产品。FAG与INA共同为客户提供一系列全面和完善的服务及技术支持,包括:轴承和轴承系统的检测、维护和装拆。作为一个有前瞻性的企业,FAG在研发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现代化的模拟仿真技术、测试设备和特殊材料实验室为各个生产线的持续发展和改进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同时也为保持FAG强大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保障。

FAG应用范畴

自2001年起,FAG成为舍弗勒集团的一部分,并在集团的航天、汽车和工业领域起到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与INA产品相结合,FAG在滚动轴承行业拥有同行业最齐全的产品大纲。涵盖了生产机械、动力传输与铁路、重工业以及消费品行业中所有的应用范畴。

引起FAG轴承失效的原因

根据FAG轴承工作表面磨削变质层的形成机理,影响磨削变质层的主要因素是磨削热和磨削力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关于FAG轴承失效的原因。

1.FAG轴承的磨削热

在FAG轴承的磨削加工中,砂轮和工件接触区内,消耗大量的能,产生大量的磨削热,造成磨削区的局部瞬时高温。运用线状运动热源传热理论公式推导、计算或应用红外线法和热电偶法实测实验条件下的瞬时温度,可发现在0.1~0.001ms内磨削区的瞬时温度可高达1000~1500℃。这样的瞬时高温,足以使工作表面一定深度的表面层产生高温氧化,非晶态组织、高温回火、二次淬火,甚至烧伤开裂等多种变化。

(1)表面氧化层

瞬时高温作用下的钢表面与空气中的氧作用,升成极薄(20~30nm)的铁氧化物薄层。值得注意的是氧化层厚度与表面磨削变质层总厚度测试结果是呈对应关系的。这说明其氧化层厚度与磨削工艺直接相关,是磨削质量的重要标志。

(2)非晶态组织层

磨削区的瞬时高温使工件表面达到熔融状态时,熔融的金属分子流又被均匀地涂敷于工作表面,并被基体金属以极快的速度冷却,形成了极薄的一层非晶态组织层。它具有高的硬度和韧性,但它只有10nm左右,很容易在精密磨削加工中被去除。

(3)高温回火层

磨削区的瞬时高温可以使表面一定深度(10~100nm)内被加热到高于工件回火加热的温度。在没有达到奥氏体化温度的情况下,随着被加热温度的提高,其表面逐层将产生与加热温度相对应的再回火或高温回火的组织转变,硬度也随之下降。加热温度愈高,硬度下降也愈厉害。

(4)二层淬火层

当磨削区的瞬时高温将工件表面层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Ac1)以上时,则该层奥氏体化的组织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又被重新淬火成马氏体组织。凡是有二次淬火烧伤的工件,其二次淬火层之下必定是硬度极低的高温回火层。

(5)磨削裂纹

二次淬火烧伤将使工件表面层应力变化。二次淬火区处于受压状态,其下面的高温回火区材料存在着最大的拉应力,这里是最有可能发生裂纹核心的地方。裂纹最容易沿原始的奥氏体晶界传播。严重的烧伤会导致整个磨削表面出现裂纹(多呈龟裂)造成工件报废。

2.FAG轴承因磨削力形成的变质层

在磨削过程中,工件表面层将受到砂轮的切削力、压缩力和摩擦力的作用。尤其是后两者的作用,使工件表面层形成方向性很强的塑性变形层和加工硬化层。这些变质层必然影响表面层残余应力的变化。

(1)冷塑性变形层

在磨削过程中,每一刻磨粒就相当于一个切削刃。不过在很多情况下,切削刃的前角为负值,磨粒除切削作用之外,就是使工件表面承受挤压作用(耕犁作用),使工件表面留下明显的塑性变形层。这种变形层的变形程度将随着砂轮磨钝的程度和磨削进给量的增大而增大。

(2)热塑性变形(或高温性变形)层

磨削热在工作表面形成的瞬时温度,使一定深度的工件表面层弹性极限急剧下降,甚至达到弹性消失的程度。此时工作表面层在磨削力,特别是压缩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引起的自由伸展,受到基体金属的限制,表面被压缩(更犁),在表面层造成了塑性变形。高温塑性变形在磨削工艺不变的情况下,随工件表面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加工硬化层

有时用显微硬度法和金相法可以发现,由于加工变形引起的表面层硬度升高。

除磨削加工之外,铸造和热处理加热所造成的表面脱碳层,再以后的加工中若没有被完全去处,残留于工件表面也将造成表面软化变质,促成轴承的早期失效。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