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的代价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图书简介】 - 流行的代价

所谓“前沿”并不仅仅体现为时尚的理论话题和前卫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文艺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恰恰是那些每个时代都能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激发人们探索的兴趣的亘古常新的问题,比如“再现”、“表现”、“形式”、“结构”、“理解”、“意义”等。在当代审美文化现实的语境中对上述问题作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重新阐释,并以此促进人们当代文化艺术审美观念的丰富和完善,与人类文化发展的总体步伐相协调,并以理论本身的前瞻性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加以预测和引导,这才是我们所理解的理论之“前沿”意义的真正内涵。总之,扣紧文艺学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在综合创新中建设当代形态的文艺学理论体系,这是本书系的研究者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和宗旨。

【作者简介】 - 流行的代价

尤战生,1973年生,山东临沂人。1991~2001年就读于山东大学文学院。先后获得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2001年7月留校任教。现任山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美学与文论。

【图书目录】 - 流行的代价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意义

二、“大众文化”概念的辨析

三、法兰克福学派及其大众文化批判简史

第二章 一体化的社会与单向度的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大众文化的历史语境

第一节 一体化的社会

一、德国社会的一体化

二、美国社会的一体化

第二节 单向度的人

第三章 大众文化的非文化性批判

第一节 商业化与拜物性:大众文化批判的政治经济学角度

一、大众文化产品的商品化

二、文化工业的拜物性

第二节 标准化与氛围的丧失:大众文化批判的艺术学角度

一、大众文化的标准化与伪个性化

二、机械复制与氛围的丧失

第三节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非文化性批判的贡献与局限

第四章 大众文化的非大众性批判——之一:大众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

第一节 意识形态概念与法兰克福学派对意识形态的理解

第二节 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及其功能

第三节 意识形态观念的片面性与文化批判的偏激性

第五章 大众文化的非大众性批判——之二:大众文化作为心理控制的手段

第一节 法兰克福学派与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节 大众文化的心理控制功能

第三节 娱乐消遣作为劳动的继续

第四节 控制的限度及抵抗的可能

第六章 当代视域中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

第一节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当代反思

第二节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