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楚辞《九歌·国殇》九歌·国殇[guó shāng]
年代:先秦
作者:屈原
1.内容及注释操吴戈兮被犀甲(1),车错毂兮短兵接(2)。
旌蔽日兮敌若云(3),矢交坠兮士争先(4)。
凌余阵兮躐余行(5),左骖殪兮右刃伤(6)。
霾两轮兮絷四马(7),援玉枹兮击鸣鼓(8)。
天时坠兮威灵怒(9),严杀尽兮弃原野(10)。
出不入兮往不反(11),平原忽兮路超远(12)。
带长剑兮挟秦弓(13),首身离兮心不惩(14)。
诚既勇兮又以武(15),终刚强兮不可凌(16)。
身既死兮神以灵(17),子魂魄兮为鬼雄(18)。
【注释】(1)操;拿着。吴戈;战国时吴国制造的一种特别锋利戈。被:通“披”。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2)车错毂;指两国双方激烈交战,兵率来往交错。毂是车轮中心插轴的地方。短兵;指刀剑一娄的短兵器。 (3)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了太阳,敌兵象云一样聚集在一起。旌:用羽毛装饰的旗子。 (4)矢交坠兮士争先;是说双方激战,流箭交错,纷纷坠落,战士却奋勇争先杀敌。矢:箭。(5)凌:侵犯。躐(舱列):践踏。行:行列。 (6)左骖(can):古代战车用四匹马拉,中间的两匹马叫“服”,左右两边的肼“骖”。殪(yi义):缁地而死。右:指右骖。刃伤;为兵刃所伤。(7)霾两轮兮絷四马:意思是把(战车)两轮埋在土中,马头上的缰绳也不解开,要同敌人血战到底。霾(埋)。通埋。絷(直);绊往。 (8)援玉袍(fú)兮击鸣鼓:主帅鸣击战鼓以振作士气。援:拿着。袍;鼓褪。 (9)天时:天意。怼(对):怨。威灵怒:神曼震怒。 (10)严杀:酣战痛杀。弃原野;指骸骨弃在战场上。 (11)出不入兮往不反;是说战士抱着义无反顾的必死决心。 (12)忽:指原野宽广无际。超:通迢。 (13)挟 (鞋);携,拿。秦弓:战国秦地所造的弓(因射程较远而著名)。(14)首身离:头和身子分离,指战死。惩:恐惧,悔恨。(15) 诚:果然是,诚然。 (16)终:始终。 (17)神以灵:指精神永存。 (18)子魂魄兮为鬼雄:一作"魂魄毅兮为鬼雄"。子:指殇者。鬼雄:鬼中雄杰。
2.主要思想内容简析此篇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诗中不仅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赏析】
这首诗歌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诗中不仅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本诗的写作从敌胜我败着笔,反映了楚国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清人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论及此篇是指出:“怀襄之世,任谗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怨神怒,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极痛之。”
全诗分三节。第一节描绘车战的激烈场面。先写楚方士兵的武器和铠甲,后写两军相接,再写敌人的蜂拥和疯狂,最后写楚方士兵的英勇顽强。这一节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突出了战斗的残酷、士兵的无畏和豪壮的感情。
第二节写楚方寡不敌众,全部战死的悲壮场面。敌人疯狂而且残醅,楚方受创惨重,然而士兵们却英勇无畏,宁死不屈。“援玉袍兮击鸣鼓”十分重要。古代作战,鸣鼓表示进攻。这说明,楚方伤亡即使如此惨重,仍然一心进击。楚方将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诗人把这场战斗的悲惨结局归于命运和神灵,其实,真正的罪人是那些腐朽的贵族统治者。
第三节是对为国战死者的赞颂。先讴歌战士们远离家乡、誓死报国、义无反顾的决心,然后赞美战士们刚强勇武、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感情是凝重、真诚而沉痛的。
在此诗中,屈原将动态过程的描述和静态雕像的刻画紧密结合。在动态过程中的描述中将大场面的鸟瞰同局部特写紧密结合,在静态雕像的刻画中将外形描绘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而这种结合过程有同战争的步步展开、诗人感情的层层发展协调一致。
3.写作特色本篇写作从敌胜我败着笔,反映了楚国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清人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论及此篇是指出:“怀襄之世,任谗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怨神怒,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极痛之。
本诗分为两段。
第一段写战场激战
第二段热情礼赞为国捐躯的战士。
在此诗中,屈原将动态过程的描述和静态雕像的刻画紧密结合;在动态过程中的描述中将大场面的鸟瞰同局部特写紧密结合;在静态雕像的刻画中将外形描绘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而这种结合过程有同战争的步步展开、诗人感情的层层发展协调一致。
4.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1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 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5.译文手拿吴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着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二、临终诗《国殇》[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见兮,
永不能忘。
天苍苍,
海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于右任的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又名《国殇》)发表于1964年11月10日先生在台北谢世后。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终未能如愿。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之后不久,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就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
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1949年,于右任被裹挟到台湾,而结发妻子和儿子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所以,他的《望大陆》并非泛泛的家国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祖国统一,是诗人一生所志追求的。
阅读此诗,给人一种悲怆深沉、爱国情挚的感觉。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于先生久居台湾,不能回归桑梓,但是海峡波涛却隔不断、阻不了他望大陆、念故乡、思亲人的深情。
诗的前两节采用重章复踏的手法,反复咏唱,抒发对大陆、对故乡深切向往、眷恋的情怀,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强烈表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是这真挚强烈的情感和刻骨铭心的思念,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读者感情与思想上的共鸣。诗的最后一节开头两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乐歌》里的两句话,采用叠字,状物形象而生动!最后两句“山之上,有国殇!”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国殇》出自屈原楚辞《九歌》。《九歌》是屈原流放途中模仿楚国南方的祭歌而创作的一组诗篇,《国殇》是其中一首,是追悼将士的挽歌,所谓“殇”,《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诗人巧借“国殇”,抒写自己死后不能葬在大陆,不能魂归故里的遗憾。古人云:“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人为的阻挠,使亲人分聚、骨肉离散,死后尚不能魂归故里,不得安宁,读来怎能不令人怆然而泪下?诗人借助这两句诗,表达出许许多多和诗人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们的心:他们魂牵梦萦、心中无法忘却的正是祖国的统一!先生生前见不到祖国的统一,死后还要葬于高岗,向大陆遥望,真是死不瞑目啊!
◎于右任临终之谜◎
1964年8月中旬,于右任因病住院。9月的一天,于右任的老部下杨亮功到台北荣民总医院去探望他。于右任很高兴,但由于病重及喉咙发炎,想讲的话又无法讲出来。杨亮功于是拉着他的手问道:“院长有什么事情吩咐我?”于右任略思片刻,伸出一个指头。杨亮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过了一会,于右任又向杨亮功伸出三个指头,杨亮功猜测了几个答案都被于右任摇头否定了。杨亮功只好说:“院长,等你身体好一些后,再来问你刚才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行不行?”于右任点了点头。此后,于右任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并陷于昏迷。1964年11月10日晚上8:08,于右任与世长辞,终年86岁。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人们便把他的《望大陆》一诗,当作他的遗嘱。遗体被埋葬在台北最高的观音山上,并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顶峰(我国东南诸省最高峰)竖立起一座面向大陆的半身铜像。玉山山势险峻,4米高的铜像和建材全是由台湾登山协会的会员们一点一点背负上去的。于右任终于了却了登高远眺故土的心愿。
一个指头、三个指头是什么意思,一直是一个谜。后来,资深报人陆铿觉得应该这样去理解于右任的“一个指头、三个指头”:将来中国统一了,将他的灵柩运回大陆,归葬于陕西三原县故里。
“三间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这是人们对先生的评价。位于三原的故居和那株三百多年的老槐树也在深深的感念先生。
于右任青年时追随孙中山先生,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立下卓越功勋;他积极倡导国共两党合作,兴办教育、兴修水利,是真诚的爱国者;他是南社早期的诗人,一生写下诗词近900首。他的诗、词、曲均有很高的造诣,曾写下不少寄托国家民族兴衰之情的诗篇,著有《右任文存》、《右任诗书》等,他还是著名书法家,创立了“于体”书法艺术。林语堂曾说过:“当代书法家中,当推监察院长于右任的书品为最好模范,于院长获有今日的地位,也半赖于其书法的成名。”
三、近代历史文学《国殇》

国殇: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
作 者:张洪涛类 型:历史军事
全文长度:585935 字
国民党正面战场与解放区敌后战场相互支援、相互配合,体现着一个民族威武不屈、同仇敌忾的民族传统,显示着中华儿女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详细介绍:60多年前的今天,“九·一八”事变的枪炮声拉开了第二次中日战争的序幕。6年后的卢沟桥畔,日本侵略军又把这场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浩劫的灾难推向全面。8年的漫漫长夜、遥遥征程,古老的华夏大地颤栗于隆隆的枪炮声中、燃烧于侵略军的“太阳”旗下。鲜血和泪水、不屈和抗争,展示着一个古老民族决不低头的个性,描绘出中国抗日御侮历史的雄壮画卷。
从“九·一八”至武汉会战结束,是日军在中国大地上最为疯狂的战略进攻阶段,也是中国奋起抵抗、承受着最大压力的战略防御阶段,在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下,承担正面战场作战的国民党军,尤其是那当中下层爱国官兵,浴血奋战在抗日疆场上,用自己的血肉、血汗、血泪,抒写着一曲慷慨雄浑的悲歌。
救民众于水火,挽民族于危难。在强敌压境、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我爱国壮士挺身而出,为国家争国格、为民族争生存,奋战沙场直至壮烈牺牲。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国民党正面战场与解放区敌后战场相互支援、相互配合的情景,无不体现着一个民族威武不屈、同仇敌忾的民族传统,显示着中华儿女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毛泽东在总结抗战时曾客观地评价道:“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
聂荣臻元帅为一本书作序时也曾指出:“许多为民族独立而英勇殉国的国民党爱国将士的精神,与在抗战期间为抗击日本侵略军而壮烈牺牲的无数共产党员、我军将士和人民群众一样,仍然令人崇敬不已。”
历史昭示不该忘记:国共合作是众望所归,合则国兴,分则贻害。
历史这部人类的传记,并不因岁月的流逝而为人们所遗忘,更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中国不会忘记,世界更该记住:中国是第一个投身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国家。
中国自始至终抵御着强敌,甚至在绥靖逆流甚嚣尘上时也没投降,中国是抵抗时间最长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最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尽了力,中国抗战当之无愧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魂常驻,精神永生。15个月鲜血飞溅的战略抵抗,近百万中国将士血染沙场,含笑九泉。中国的大地是红的,天空是红的,江水是红的,太多的血水写就的故事,难免悲壮。
这是一幅饱蘸热血写就的瑰丽斑斓、雄浑悲壮的历史面卷。
目录
前 言
内容提要
第一章 暗夜沉沉
柳条湖,日本人动手了
张学良下令东北军不得抵抗(1)
张学良下令东北军不得抵抗(2)
张学良下令东北军不得抵抗(3)
张学良下令东北军不得抵抗(4)
张学良下令东北军不得抵抗(5)
沈阳:就是挺着死,也不准开枪(1)
沈阳:就是挺着死,也不准开枪(2)
沈阳:就是挺着死,也不准开枪(3)
中国悲剧开场(1)
中国悲剧开场(2)
中国悲剧开场(3)
东京,战争离你已不远(1)
东京,战争离你已不远(2)
东京,战争离你已不远(3)
关东军不把日外务官员放眼里(1)
关东军不把日外务官员放眼里(2)
关东军不把日外务官员放眼里(3)
东北军率先打响抗日第一枪的(1)
东北军率先打响抗日第一枪的(2)
东北军率先打响抗日第一枪的(3)
东北军率先打响抗日第一枪的(4)
东北军率先打响抗日第一枪的(5)
黄浦江,中国军人请你作证(1)
黄浦江,中国军人请你作证(2)
黄浦江,中国军人请你作证(3)
黄浦江,中国军人请你作证(4)
黄浦江,中国军人请你作证(5)
何应钦严令不得增援淞沪战场(1)
何应钦严令不得增援淞沪战场(2)
何应钦严令不得增援淞沪战场(3)
何应钦严令不得增援淞沪战场(4)
黑土地上的民族魂(1)
黑土地上的民族魂(2)
黑土地上的民族魂(3)
黑土地上的民族魂(4)
“五·一五”大血变(1)
“五·一五”大血变(2)
血祭雄关(1)
血祭雄关(2)
血祭雄关(3)
血祭雄关(4)
政坛诡谲,少帅泪洒保定宣布下野(1)
政坛诡谲,少帅泪洒保定宣布下野(2)
政坛诡谲,少帅泪洒保定宣布下野(3)
政坛诡谲,少帅泪洒保定宣布下野(4)
政坛诡谲,少帅泪洒保定宣布下野(5)
政坛诡谲,少帅泪洒保定宣布下野(6)
张学良曾上了暗杀大王的黑名单(1)
张学良曾上了暗杀大王的黑名单(2)
长城,古老的御术难御敌(1)
长城,古老的御术难御敌(2)
长城,古老的御术难御敌(3)
长城,古老的御术难御敌(4)
蒋介石不抵抗之谜(1)
蒋介石不抵抗之谜(2)
蒋介石不抵抗之谜(3)
蒋介石不抵抗之谜(4)
蒋介石不抵抗之谜(5)
不堪回首的“国联梦”(1)
不堪回首的“国联梦”(2)
不堪回首的“国联梦”(3)
“二·二六”,军刀舔血向战争(1)
“二·二六”,军刀舔血向战争(2)
“二·二六”,军刀舔血向战争(3)
“二·二六”,军刀舔血向战争(4)
“二·二六”,军刀舔血向战争(5)
第二章 华北,民族圣战的导火索
华北:日本军人反客为主(1)
华北:日本军人反客为主(2)
华北:日本军人反客为主(3)
卢沟桥畔:日军执意要打一场战争(1)
卢沟桥畔:日军执意要打一场战争(2)
卢沟桥畔:日军执意要打一场战争(3)
三心二意的中国军队(1)
三心二意的中国军队(2)
三心二意的中国军队(3)
三心二意的中国军队(4)
东京,跨入战争之门(1)
东京,跨入战争之门(2)
东京,跨入战争之门(3)
东京,跨入战争之门(4)
东京,跨入战争之门(5)
蒋介石操起平倭之剑(1)
蒋介石操起平倭之剑(2)
蒋介石操起平倭之剑(3)
蒋介石操起平倭之剑(4)
蒋介石操起平倭之剑(5)
平津大血战:不应有的伤亡代价(1)
平津大血战:不应有的伤亡代价(2)
平津大血战:不应有的伤亡代价(3)
最早倒下的抗战将军(1)
最早倒下的抗战将军(2)
最早倒下的抗战将军(3)
最早倒下的抗战将军(4)
张自忠:谜一般的抗战将军(1)
张自忠:谜一般的抗战将军(2)
张自忠:谜一般的抗战将军(3)
张自忠:谜一般的抗战将军(4)
抗战!全面抗战!(1)
抗战!全面抗战!(2)
抗战!全面抗战!(3)
抗战!全面抗战!(4)
浴血长城脚下:一命换一命(1)
浴血长城脚下:一命换一命(2)
浴血长城脚下:一命换一命(3)
浴血长城脚下:一命换一命(4)
浴血长城脚下:一命换一命(5)
私心甚于公心:国民党军顽疾大暴露(1)
私心甚于公心:国民党军顽疾大暴露(2)
私心甚于公心:国民党军顽疾大暴露(3)
第三章 “东方巴黎”大血战
1937,大上海不设防(1)
1937,大上海不设防(2)
蒋介石要把日本人引到上海(1)
蒋介石要把日本人引到上海(2)
蒋介石要把日本人引到上海(3)
抗战,令冯玉祥老将军大呼痛快(1)
抗战,令冯玉祥老将军大呼痛快(2)
抗战,令冯玉祥老将军大呼痛快(3)
张治中蒙冤顶撞大元帅(1)
张治中蒙冤顶撞大元帅(2)
张治中蒙冤顶撞大元帅(3)
上海前线:中国军血肉筑长城(1)
上海前线:中国军血肉筑长城(2)
中国“敢死队”声震中外(1)
中国“敢死队”声震中外(2)
中国“敢死队”声震中外(3)
中国“敢死队”声震中外(4)
孙立人战场上被提升为将军(1)
孙立人战场上被提升为将军(2)
宋美龄肋骨折断前线慰问伤兵(1)
宋美龄肋骨折断前线慰问伤兵(2)
蒋介石不愿撤出上海(1)
蒋介石不愿撤出上海(2)
溃败大狂潮(1)
溃败大狂潮(2)
第四章 南京城,人类的悲哀
唐生智“自告奋勇”守孤城(1)
唐生智“自告奋勇”守孤城(2)
唐生智“自告奋勇”守孤城(3)
唐生智“自告奋勇”守孤城(4)
唐生智“自告奋勇”守孤城(5)
兵临城下,蒋介石为何不走?(1)
兵临城下,蒋介石为何不走?(2)
兵临城下,蒋介石为何不走?(3)
兵临城下,蒋介石为何不走?(4)
司令官炮声中悠然品香茗(1)
司令官炮声中悠然品香茗(2)
司令官炮声中悠然品香茗(3)
司令官炮声中悠然品香茗(4)
回天无力,饶国华将军杀身成仁(1)
回天无力,饶国华将军杀身成仁(2)
回天无力,饶国华将军杀身成仁(3)
回天无力,饶国华将军杀身成仁(4)
兵败如山倒,10万溃兵望江兴叹(1)
兵败如山倒,10万溃兵望江兴叹(2)
兵败如山倒,10万溃兵望江兴叹(3)
兵败如山倒,10万溃兵望江兴叹(4)
兵败如山倒,10万溃兵望江兴叹(5)
古城浩劫,屠刀下的30万冤魂(1)
古城浩劫,屠刀下的30万冤魂(2)
古城浩劫,屠刀下的30万冤魂(3)
古城浩劫,屠刀下的30万冤魂(4)
古城浩劫,屠刀下的30万冤魂(5)
古城浩劫,屠刀下的30万冤魂(6)
古城浩劫,屠刀下的30万冤魂(7)
古城浩劫,屠刀下的30万冤魂(8)
古城浩劫,屠刀下的30万冤魂(9)
洋人举起一面红十字旗帜(1)
洋人举起一面红十字旗帜(2)
洋人举起一面红十字旗帜(3)
洋人举起一面红十字旗帜(4)
洋人举起一面红十字旗帜(5)
从常人到魔鬼(1)
从常人到魔鬼(2)
从常人到魔鬼(3)
从常人到魔鬼(4)
从常人到魔鬼(5)
从常人到魔鬼(6)
从常人到魔鬼(7)
从常人到魔鬼(8)
从常人到魔鬼(9)
从常人到魔鬼(10)
屠夫的最后下场:谷寿夫伏尸雨花台(1)
屠夫的最后下场:谷寿夫伏尸雨花台(2)
屠夫的最后下场:谷寿夫伏尸雨花台(3)
屠夫的最后下场:谷寿夫伏尸雨花台(4)
屠夫的最后下场:谷寿夫伏尸雨花台(5)
屠夫的最后下场:谷寿夫伏尸雨花台(6)
战犯的阴魂真的随风飘逝了吗(1)
战犯的阴魂真的随风飘逝了吗(2)
战犯的阴魂真的随风飘逝了吗(3)
战犯的阴魂真的随风飘逝了吗(4)
第五章 晋中鏖战
“土皇帝”大摆口袋阵(1)
“土皇帝”大摆口袋阵(2)
“土皇帝”大摆口袋阵(3)
“土皇帝”大摆口袋阵(4)
“土皇帝”大摆口袋阵(5)
“土皇帝”大摆口袋阵(6)
“土皇帝”大摆口袋阵(7)
阎锡山两关摆重兵,(1)
阎锡山两关摆重兵,(2)
阎锡山两关摆重兵,(3)
阎锡山两关摆重兵,(4)
阎锡山两关摆重兵,(5)
阎锡山两关摆重兵,(6)
“阎老西”杀了替罪羊(1)
“阎老西”杀了替罪羊(2)
“阎老西”杀了替罪羊(3)
“阎老西”杀了替罪羊(4)
“阎老西”杀了替罪羊(5)
“阎老西”杀了替罪羊(6)
义无反顾,郝梦龄忻口捐躯(1)
义无反顾,郝梦龄忻口捐躯(2)
义无反顾,郝梦龄忻口捐躯(3)
义无反顾,郝梦龄忻口捐躯(4)
义无反顾,郝梦龄忻口捐躯(5)
义无反顾,郝梦龄忻口捐躯(6)
义无反顾,郝梦龄忻口捐躯(7)
腹背受敌,卫立煌忍痛“走麦城”(1)
腹背受敌,卫立煌忍痛“走麦城”(2)
傅作义四面楚歌再担危局(1)
傅作义四面楚歌再担危局(2)
傅作义四面楚歌再担危局(3)
傅作义四面楚歌再担危局(4)
第六章 血沃中原,兴衰荣辱同日月
畏敌如虎,韩复榘闻风而逃失天险(1)
畏敌如虎,韩复榘闻风而逃失天险(2)
畏敌如虎,韩复榘闻风而逃失天险(3)
畏敌如虎,韩复榘闻风而逃失天险(4)
蒋介石开封设下“鸿门宴”(1)
蒋介石开封设下“鸿门宴”(2)
蒋介石开封设下“鸿门宴”(3)
蒋介石开封设下“鸿门宴”(4)
李宗仁只有杂牌军(1)
李宗仁只有杂牌军(2)
李宗仁只有杂牌军(3)
临沂、滕县,鸣响台儿庄礼炮前奏曲(1)
临沂、滕县,鸣响台儿庄礼炮前奏曲(2)
临沂、滕县,鸣响台儿庄礼炮前奏曲(3)
临沂、滕县,鸣响台儿庄礼炮前奏曲(4)
血流成河的台儿庄(1)
血流成河的台儿庄(2)
血流成河的台儿庄(3)
抗战的希望之光(1)
抗战的希望之光(2)
徐州,60万国军大撤退(1)
徐州,60万国军大撤退(2)
兰封,蒋介石盯住了土肥原(1)
兰封,蒋介石盯住了土肥原(2)
兰封,蒋介石盯住了土肥原(3)
薛岳将军饮恨中原(1)
薛岳将军饮恨中原(2)
薛岳将军饮恨中原(3)
蒋介石大骂程潜“滑头”(1)
蒋介石大骂程潜“滑头”(2)
花园口掘堤,武汉设下大水障(1)
花园口掘堤,武汉设下大水障(2)
花园口掘堤,武汉设下大水障(3)
第七章 血写中国空、海军
战场不可无空军
中国空军打出自己的节日(1)
中国空军打出自己的节日(2)
中国空军打出自己的节日(3)
泪水欢歌(1)
泪水欢歌(2)
日军向中国空军勇士墓敬礼(1)
日军向中国空军勇士墓敬礼(2)
日军向中国空军勇士墓敬礼(3)
飞机牵动万人心(1)
飞机牵动万人心(2)
日本“空中霸王”栽在中国战场(1)
日本“空中霸王”栽在中国战场(2)
血在空中飘(1)
血在空中飘(2)
中国勇士应战(1)
中国勇士应战(2)
中国空军送给日本天皇的“厚礼”(1)
中国空军送给日本天皇的“厚礼”(2)
中国空军送给日本天皇的“厚礼”(3)
蒋介石亲自迎接中国空军英雄(1)
蒋介石亲自迎接中国空军英雄(2)
蒋介石亲自迎接中国空军英雄(3)
1938,中国有支苏联“志愿军”(1)
1938,中国有支苏联“志愿军”(2)
1938,中国有支苏联“志愿军”(3)
海军,沉重的翅膀难腾飞(1)
海军,沉重的翅膀难腾飞(2)
江阴海空大血战(1)
江阴海空大血战(2)
海军变陆军,却让陆军汗颜(1)
海军变陆军,却让陆军汗颜(2)
海军魂、海军梦(1)
海军魂、海军梦(2)
第八章 敛住“太阳”的血光
“圣战”新舞台(1)
“圣战”新舞台(2)
“圣战”新舞台(3)
蒋介石深夜召见陈诚(1)
蒋介石深夜召见陈诚(2)
大元帅的军事高见:(1)
大元帅的军事高见:(2)
东湖会友,李宗仁道破天机(1)
东湖会友,李宗仁道破天机(2)
东湖会友,李宗仁道破天机(3)
眼观中国抗战的美国武官(1)
眼观中国抗战的美国武官(2)
眼观中国抗战的美国武官(3)
武汉大献金(1)
武汉大献金(2)
失败的赌博(1)
失败的赌博(2)
失败的赌博(3)
失败的赌博(4)
未战失招,数十万国军大调动(1)
未战失招,数十万国军大调动(2)
有苦难言的张发奎将军(1)
有苦难言的张发奎将军(2)
“大坂商贩”魂断金官桥(1)
“大坂商贩”魂断金官桥(2)
“大坂商贩”魂断金官桥(3)
冈村宁茨亲赴前线督战(1)
冈村宁茨亲赴前线督战(2)
冈村宁茨亲赴前线督战(3)
江北:孙连仲将军又被逼上死地(1)
江北:孙连仲将军又被逼上死地(2)
江北:孙连仲将军又被逼上死地(3)
富金山:宋希濂将军为36师落泪(1)
富金山:宋希濂将军为36师落泪(2)
富金山:宋希濂将军为36师落泪(3)
富金山:宋希濂将军为36师落泪(4)
来自陕北的内力(1)
来自陕北的内力(2)
来自陕北的内力(3)
万家岭梦想(1)
万家岭梦想(2)
万家岭梦想(3)
天皇下令,必须救出106师团(1)
天皇下令,必须救出106师团(2)
武士阴魂绕群山(1)
武士阴魂绕群山(2)
武士阴魂绕群山(3)
武士阴魂绕群山(4)
小个子胡宗南没把李宗仁放在眼里(1)
小个子胡宗南没把李宗仁放在眼里(2)
军法并非都如山(1)
军法并非都如山(2)
争抢头功眼光短浅(1)
争抢头功眼光短浅(2)
争抢头功眼光短浅(3)
争抢头功眼光短浅(4)
最后的陷落(1)
最后的陷落(2)
最后的陷落(3)
后 记
附 录:大事记(1)
附 录:大事记(2)
附 录:大事记(3)
附 录:大事记(4)
附 录:大事记(5)
附 录:大事记(6)
附 录:大事记(7)
附 录:大事记(8)
四、中篇小说《国殇》中篇小说

作者:周梅森
出版者: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丛编:纪念中国人民抗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丛书
页码:151页
价格:RMB 11.00
内容简介:
中篇军事小说。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丛书。
本书描写了抗战时期国民党战区战争和生活的状态。身陷重围中的国民党一个军面临绝境,战还是降?死亡还是生存?选择的艰难扭曲着生命个体,从而演绎出一段悲壮冷峻的军人的悲剧。
山下,参加葬礼的士兵们在四处散开.满山遍野响着沓杂的脚步声。山风的叫嚣被淹没了。夕阳跌落在远山背后。夜的巨帏正慢慢落下。陵城壮剧的最后一幕在千古永存的野山上宣告终场。
明天一切将会重新开始。
他将拥有属于明天的那轮辉煌的太阳。
这就是历史将要证明的。
现代作家霍达短篇小说《国殇》
作者:霍达
一段鲜为人知的中国聋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