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之瑜(1600~1682)
中国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字楚屿﹐号舜水﹐浙江馀姚人。明朝末年﹐贡生出身的朱之瑜痛心国难﹐曾辗转参加海上的义师﹐反抗民族压迫。后来迫于形势﹐从61岁起至逝世为止﹐定居日本﹐他在日本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他的著作﹐见於《舜水遗书》。
朱之瑜服膺孔孟儒家﹐并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但能自抒己见﹐批评程朱。朱熹高谈性理而抨击陈亮的事功观点﹐朱之瑜则主张为学当有实功﹐有实用﹔格物致知要与事功统一起来﹐不应专在研究理学方面下功夫。他重视那些能够“经邦弘化﹑康济艰难”﹐堪作表率的“巨儒鸿士”﹐而鄙视那些只会注经释传﹑无补时艰的腐儒﹐更贬斥那些溺于科举制义﹐奔兢利禄的文人。
朱之瑜在教育方面的特点是视中外为一体﹐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他侨居日本20多年﹐接受的弟子不断增加﹐并曾公开讲学。他向日本弟子表示﹐“不佞於仲夏四国﹐本来一体为亲﹐凡遇英才﹐乐於奖进﹐”门弟子今井弘济和安积觉所撰《舜水先生行实》﹐记载了日本的硕儒和学生﹐时常登门求教﹐以及朱之瑜相与“讨论讲习﹐善诱以道”的情景。在讲学中他一方面肯定日本“才贤秀出”﹐可以为孔﹑颜﹐为尧舜﹔另一方面﹐他指出日本崇信佛教﹐圣(儒)教未兴﹐存在问题。依他看来﹐日本建国的大本在于敬教劝学﹐施政方面当务之急在于兴贤育才。他所提倡的忠君爱国思想﹐对於日本後来“尊王一统”的事业有一定的影响。
朱之瑜“自幼食贫”﹐多能“鄙事”。他传艺传道﹐诲人不倦﹐又以“开物成务﹐经邦弘化”勉励日本弟子﹐表达了他的育才观点﹐关於教人之道﹐他认为有一定不易者﹐有因人而施者。“学问之道﹐贵在实行”﹔“立志当如山﹐求师当如海”﹔这是一定不易者。因弟子“资性”之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予以不同的启示﹐这是因人而施者。他重躬行实践﹐却不废读书﹐因为书能益人神智。对於读书之法﹐他则认为读史应先於读经﹔史书文义较浅﹐於事情又近﹐於事理吻合﹐读之易懂。这些都表现了他著重实功﹑实用的精神。
朱之瑜一生将反抗民族压迫的思想传播於海内外﹐对後来的反抗清王朝运动﹐有所启示﹔他的学和艺也有益於中日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