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维礼(1833-1903)字敬舆,一字心耕,号辰生,又号椒园,西宁朝阳人。他在西宁文化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诗歌创作上也有卓越的成就。他的诗格律谨严,词义雄健而又有新意,前人评来维礼的诗是“落落英英,飘洒俊逸”,有比较高的艺术表现力,诗人基生兰赞其“诗笔清新句更工”。
青年时代的来维礼热衷科举,认为一旦取得功名,便能“广厦从今庇寒士”。1897年(光绪五年)考中举人,1883年(光绪九年)考中进士,签分为户部主事,在任不久,因思念老母事已高,便请假回乡奉养,回家后他应聘在西宁最高学府五峰书院任教。在此期间由于他在同治年间曾经在西宁北大街办过团练,所以被聘赞襄董福祥军幕,事后被保荐为道员。在这段时间里,他遍游了西宁名胜,所到之处,每有题咏,多有佳篇。如:
……
泉深或藏龙,石怪如蹲虎。
阴洞星象寒,阳崖椴柽聚。
琪花散芬芳,林禽歌金缕。
秀拔独一峰,巨灵运斤斧。
群山蜿蜒来,曲折不可数。
……
(《乙亥闰四月杪五峰寺纪游》)
孤峰飞鸟外,危岩一线通。
在时云雾里,杰阁现虚空。
(《三清阁》)
来维礼在母亲去世后又进京,分发到山西候补。他从西宁出发取道甘肃、宁夏、内蒙经张家口到北京,一路行去,所见所闻感而为诗,如《阿挪道中》:
原野萧条极,无林鸟不栖。
洒来幽燕北,雪绕大荒西。
烹茗烧牛粪,寻途认马蹄。
遥瞻千里外,平地与天齐。
诗深沉含蓄,笔力矫健,展示了广阔的边地风光。再如《马莲路失路》,清新而富有情趣:
误走沙窝似转轮,前途何须问迷津。
多情只有天边月,不减清辉照远人。
来维礼到山西后,任晋威步全营务处,后又受命带领二百名豫军驻守河北省迁安县境内的喜峰口要塞。1900(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来维礼弃官回到了西宁,又受聘任五峰书院山长( 书院院长),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爱才心殷,鼓励后进,不遗余力”,西宁近代文化名人李焕章、基生兰、祁中道等都曾受业于来氏门下,所以后人赞誉来维礼是“满城桃李仰春风”,“所培桃李皆成围”,为地方教育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来维礼的诗,写景状物,能从生活实际出发,着重描写对象的突出特点,因而显得真实生动,清新而富有韵味。如:
远水含沙夕照明,绿杨处处有莺鸣。
赏心膏雨连三日,在麦埒埒小麦生。
(《春日雨后 闲步西郊》)
读来能使人嗅到那清新的泥土味。再如1875年(光绪元年),诗人登上察汉城(即白城子,在青海湖东志大群科滩北山根),纵观青海湖景象,写出了意境雄浑阔大,颇具气势,富有青海高原独特情趣,尾联比喻生动奇巧,与王安石《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荷戈来塞外,薄暮上孤城。
海接青天立,山连白雾平。
番童冲云牧,野马啸风鸣。
一片秋烟起,遥闻去雁声。
(《光绪乙亥秋日登察汉城观青海》)
在来维礼的诗作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代三百年兴衰史为内容的叙事长诗《长字故宫行》。这首诗是诗人目睹西安唐代故宫“凝碧荒池都寂寞,沉香亭古尚玲珑”的景象有感而作的。诗叙事与抒情相交融,起伏波澜,缠绵悱恻,感情跌宕,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写安史之乱以前唐玄宗李隆基沉湎于酒色,酿成变乱一节:
仗马不言教舞马,梅妃失宠进杨妃。
秋风七夕长生殿,他生密约重欢嬿。
虢国香车锦绣堆,胡奴甲第樱桃宴。
渔阳烽火遍骊山,罗袜香囊葬玉环。
一路伤心悼妃子,鸟啼花落剑门关。
“兴亡成败总天心,沧海桑田自古今”,诗人虽然不可能真正认识到封建王朝兴亡成败的历史根源、阶级根源,但他毕竟看到了历史在变,事物在变这一“人间正道”。当然,由于诗人的阶级立场所决定,他对“古今”的变化心情是沉重,哀伤而又无可奈何的,“蟋蟀西风夜露湿,闲花满地淡秋痕。灞桥杨柳长安月,杜宇声声欲断魂”,诗的基调是深沉而悲凉的。
来氏一生供职北京,为官三晋,驻军蓟燕,教书西宁,“足迹半天下”。所到之处,多有题咏,存诗232首,词二阙,辑为《双鱼草堂诗钞》。1877年(光绪三年)府知府邓承伟主持编修《西宁府续志》,此志的修成“实多维礼之力”,为地方留下了一部宝贵的历史文献。他还著有《治家琐方》一书,今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