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耀南(1861-1933)字远峰,西宁人。清末贡生,系西宁诗人朱向芳之孙。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和李焕章等人“联辔北上”应考,分发山西候补分县,民国时任甘肃省议会议员,督理甘肃临潭等地禁种鸦片等事宜,颇有政声。他常和李焕章、基生兰等吟咏唱和,“偷闲偶适性,走笔赋新诗”。李焕章评朱诗是:“诗亦浩浩有佳联”。
朱耀南的诗,多以山川风光,地方风情为内容,诗风浅近清新。如:
石壁削成古洞深,潺潺流水得清音。
我来小住山房内,大夏还欣署不侵。
(《西元山》)
徐徐道来,如与人促膝交谈,使人自然地感觉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湟中怀古》七律四首是在“已未夏正十一月初二日长至节黎丹招饮”,即1919年冬至日应黎丹(字雨民,号无我,湖南湘潭人,时任西宁道尹,工诗文,精通藏语)的邀请会饮时所作。诗纵述西宁历史,缅怀对开发西宁有贡献的历史人物,描绘青海高原壮阔雄浑的自然景色。如第一首颔颈两联:“……蓝雀山头残雪积,金蛾岭下夕阳斜。月光初夜随弓影,霜气经秋拂剑花……”。诗中的蓝雀山、金蛾岭都在大通、门源境内。山头积雪,岭下斜阳,秋夜新月,苍苍茫茫,一片高原浑厚深沉的景象。再如第四首:
总云即叙此西戎,数代长征始奏功。
湟水流春烟雨外,峰巅挂瀑画图中。
洗心泉印空潭月,扑面沙惊石峡风。
往古来今徙感喟,敢将弄斧献诗筒。
颔颈两联将古湟中八景的“湟流春涨”、“五峰飞瀑”、“龙池夜月”、“石峡清风”融入一诗,构思颇为精巧。
他的诗有的则颇具雄浑的风格:
人间何处访河源,日夜雄声万马奔。
人世浊宜归瀚海,在山清不出昆仑。
洪涛欲破胡儿胆,归路应销楚客魂。
倘泛张槎到斗牛,白云深处见中原。
(《黄河》)
朱耀南的诗突出的特点是敢于向民间通俗文学学习,吸取营养,如《过年俚句》八首,可谓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以通俗的语言和民歌形式,描写旧时西宁地区的春节习俗。由于诗人从小生活在这里,对当地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深为谙熟,所以这些诗可称为西宁民间风俗画,不失为研究地方民俗的宝贵资料,其中,有的还写得很是生动:
儿童莫笑太疾顽,不寐深宵接祖先。
旧岁将除惊爆竹,鼾呼一觉到明年。
诗写降夕之夜那些天真活泼的儿童,始则兴高采烈,嬉闹不眠,待到夜深时却在不知不觉中一觉睡去,等到被爆竹声惊醒,已经到了新的一年,其憨态正可谓呼之欲出。
朱耀南不仅能诗,更擅长山水游记之类的散文,他的《华山记》、《五台山记》、《兴隆山记》并称“三记”,一时广为流传。基生兰誉其为“笔端高华,才思精细”,李焕章也说是“描摩景物,惟妙惟肖,晴窗朗诵,如阅吴道子所绘嘉陵山水图,令人心旷神怡”。
朱耀南著有《寻芳书屋诗集》、《寻芳书屋游记》、《寻芳书屋杂录》等。
2.朱耀南男,1945年4月生,江苏省吴县人。江苏曙光光学电子仪器厂高级工程师。一直从事光学特种工艺的工作。开始是刻照分划、真空上色,不久就专攻光不薄膜技术,从镀膜工艺到膜系设计、光学测量,同时还开展对簿膜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研究。近几年来又开展了编制膜系计算和自动优化的电脑软件以及镀膜标准的工作。多次为工厂乃至上级总公司解决光学薄膜方面的技术难题。曾于1989年和1993年两次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由其主笔编写的部标(WJ1853-89)和国标(GB/T16601-1996)均已出版实施。此外,他几乎每年有文章发表在杂志上或参与国内外国际间学术活动。由于他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作出了贡献,故于1992年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