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螳螂拳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八步螳螂拳民国初由精通螳螂拳的姜化龙老师与精通八卦拳的王宗庆老师、精通行意、通背的陈德善老师一其研究,创成的一种新的螳螂拳。其基本动作由八个式子和八个步法组成,所以姜化龙老师将其名为八步螳螂拳。其动作有八卦的身形圆转、通背的松柔绵长、形意的准狠直捷。讲求连削带打。

要谈八步螳螂拳的起源,

螳螂拳

不能不先谈谈螳螂拳的起源。对于螳螂拳的起源,由于没有确切资料可考,因而众说纷纭,传说极多。然而综观各家之说,对于螳螂拳的创发经过虽有歧异,但都以王朗为其创始租师。王朗,是明末清初时山东即墨人,访友比武失败后,一次偶然机会看到螳螂捕蝉灵巧而又激烈的情形,有所启发,然后他捕捉了许多螳螂,经常地戏斗,观察研究螳螂的每一细小神态动作。在精神方面他吸取了螳螂的意念高度集中、刚毅机智的气概;手法上吸取了它巧妙运用两个前臂进行勾、搂、卦、劈等动作是所表现出的快速灵巧;身法上吸取了它腰身的仰、俯、拧、旋的灵活多变;步法上吸取了它的踏实、稳固以及前后左右闪展腾挪的突跃等。他编制了一些巧妙的拳术攻防组合进行苦练,再度访友比武连连获胜。王郎在访友习武过程中又不断的总结经验,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丰富和改进已取得的成果,从而创立了初期的螳螂拳。其后更云游天下,四处访友以切磋武艺,再融合了当时十八位名家的长处而大成。李秉霄家,有一放牛娃是海阳县榆山夼村人的梁学香。他长大以后给李家看树林,成了李家的忠实长工。他从小聪明好学,李秉宵夜间练功,他就夜夜在身边伺候,并暗暗偷学了技法;李睡了之后,他再偷偷去练,经常通宵达旦。李秉霄发现了很受感动,收他为徒,亲授其艺。后来,梁学香也成一代螳螂拳宗师。

这期间,山东莱阳县黄金沟人姜化龙,使用地功拳,比武败在他人手下,深感艺功不足.他得知梁学香武艺高超后,拜其为师,苦练螳螂拳,艺成后到烟台教拳。当时,同县赵格庄的宋子德住在烟台,是烟台很有权势的人物,因排行老二,人称他宋二爷。宋二爷好武,慕名拜姜化龙门下学艺。莱阳县由格庄还有一位罗汉拳和地功拳名师李丹伯(字仲祥),也在烟台教拳。这二个人同是武林名手,通过交往。拜为结义弟兄兄,李丹伯为长,姜化龙为次,宋子德为三,以后三人亲如手足。姜化龙传艺于宋子德,毫无保留;李丹伯和姜化龙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如姜化龙“摘要”中的“翻车”、“一肋遮半身”、“辘轳锤”等几十个招法,都是吸取了李丹伯的要招,他又单独创编了一套“地功拳“,后人称为“第七段摘要”。这时,螳螂拳学的内容和招法也走上了最高阶段。姜化龙在烟台共住了八年,他见宋子德功满艺成,便辞别了李、宋二人,回到了原籍。

姜化龙回乡后便设场教学。李丹伯的侄儿李坤山拜姜化龙为师。宋子德回乡后也设场教拳。莱阳县崔疃的王玉山和诸陆村的崔寿山,先后也都拜在宋子德门下。以后,姜化龙和宋子德台场同教。李、王、崔在二位严师的指导下,完整地把螳螂继承下来,苦练十余年,功达炉火纯青。三人为了取人之长,又到处访友,都从未遇到过敌手。

民国初年,精通螳螂拳的姜化龙、与精通八卦拳的王宗庆、精通形意、通臂的陈德善,一起研究武术,撷取各家之长,去芜存菁,创成一种新的螳螂拳。其新编的套路共分为六段,每段约六十个式子,合为三百多个式子,称做摘要。为了有别于传统的螳螂拳,因为其基本的练习动作是八个式子和八个步法,姜化龙老师就将其名之为八步螳螂拳。其后,姜化龙老师把八步螳螂拳传给了冯环义老师,冯环义老师再传给卫笑堂老师,而卫笑堂老师将其带至台湾,并广为传授。

有些传统螳螂拳家对上述说法并不接受,而提出质疑。其质疑主要有两点:

螳螂拳

第一、众所周知,同为姜化龙老师所传的事昆山老师,在台教授的是传统的七星螳螂拳,为何一师所授,却是不同的拳术?

第二、早在姜化龙老师以前,即已有螳螂摘要拳,如传统七星膛螂拳、及香港膛螂拳名家黄汉勋先生所承袭的罗光玉先生一派,皆有摘要拳,何待民国初年姜化龙老师才来创编?

面对这些质疑,跟随卫笑堂老师习拳多年的左显富老师认为:

第一、

姜化龙老师本来就是传承传统的七星膛螂拳,后来才和另两位老师合创八步螳螂拳的。而传给李昆山老师的是传统的七星螳螂拳,传给冯环义老师的则是八步螳螂拳,是两种不同的拳术。正如一位老师拥有多种专长,可以在学校教两门以上的不同科目,并不会有所冲突。而若对这个问题做一个纯粹的探讨,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就是姜化龙老师既然将传统螳螂拳做了修改,必然是认为有其必要,那为何不统统都教修改过的八步螳螂拳呢?或许可以作一个较合理的推论,可能李昆山的拳术,是早年还没有和另外两位老师合编八步螳螂拳之前所传授的;而冯环义的拳术,则是较后期经过修改后所传授的。但是唯一可以求证的卫老师也不在了,所以无法肯定,只能说是一种推理。

第二、其他的螳螂拳确实也有摘要,七星螳螂拳有七段摘要,据香港黄汉勋先生的说法,罗光玉先生传下来的有六段摘要,而目前书只有出到三段、再加上姜化龙等三位老师合编约六段八步摘要,一共有三种不同的摘要拳,只是都用摘要的名字。就像很参武术的腿法都有叫做旋风腿的,但是踢法不见得相同;好的名称很容易被大家所采用,所以就不约而同的把自己门派中较青华的一套拳都叫做摘要拳,其实是三种不同的拳套。此外,曾有人把八步螳螂拳称为“拔步螳螂拳”,左显富认为那应该是音误所致,八步膛螂拳没有别的名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