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绦,字约之,号百衲居士(《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仙游(今属福建)人。京次子。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京再起领三省,年老不能事事,奏判皆绦为之。七年,赐进士出身(《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六),未几勒停(同上书职官六九之一七)。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流邵州(同上书职官六九之二四),徙白州。高宗绍兴末尚存世(《四库全书总目·铁围山丛谈》)。有《西清诗话》(又名《金玉诗话》)三卷,今存残本一卷;《铁围山丛谈》六卷,今存。事见《宋史》卷四七二《蔡京传》。
《铁围山丛谈》六卷。存
按:据《宋史·蔡京传》记载,徽宗宣和六年(1124),蔡京再起领三省,至是四当国,时年78岁,《目昏日毛不能事事,悉决于季子绦。凡京所制,皆绦为之,且代京入奏。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口占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抢案后从”。后金兵大举南下,宋室危急,徽宗传位钦宗后,便仓皇南逃。蔡京后被钦宗放逐岭而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崇教寺。蔡京其子孙二十三人同于流放,而蔡绦也流放到白州(广西博白),以后死于此地。《铁围山丛谈》一文称徽宗为“太上”,称高宗为“今上”,并述及高宗南渡后约二十年的若干史实,足见此书系蔡绦流放白州时所作。白州境内有铁围山,在旧兴业县(在今广西郁林西)南,古称铁城,蔡氏尝游于此。这就是本书书名的由来。见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卷十七。在宋代笔记中,《丛谈》是较为重要的一种,一向为学者专家所重视的史料。
又按:据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明焦竑《国史经籍志》等书著录,《铁围山丛谈》均作五卷。清钱曾《读书敏求记》所载明嘉靖庚戌雁里草堂旧写本、庐文绍《抱经堂》本所附宽山《跋》,陆心源《百百宋楼藏书志》所载旧抄本,璜川吴氏、涉园张氏二抄本,以民国九年(1920)上海涵芬楼据晁本影印的《学海类编》本均作六卷。则旧云五卷,当系传写之误。
《国史后补》五卷。
《北征纪实》二卷。存。
按:《国史后补》或载宫围禁密,《北征纪实》叙述伐燕本末。两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均未著录,前者殆已亡佚,后者部分载入徐梦莘的《三朝北盟汇编》,可见一斑。
《西清诗话》三卷。存。原抄本。现已出版。
按:据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称:“绦为徽猷阁待制时作《西清诗话》一编,多载元佑诸公诗词,未几,臣寮论列,以为绦所为私文,专以苏轼黄庭坚为本,有误天下学术、遂落职勒停”。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二亦有此语。是彼于苏、黄势替之后,不党于其父,而独崇元佑之学,亦可谓特立独行者矣。此书原有三卷,见《直斋书录解题》、《通考·经籍考》及《宋史·艺文志》。至明代此书似不甚流传。《谵生堂书目》诗文评类作五卷,疑误。《万卷堂书目》杂文类作一卷,恐已是节本。可见近代郭绍虞《宋诗话考》。
《百衲诗评》。见《渔隐丛话》后集卷之十三。
《金玉诗话》一卷。残本。
按:据《说郛》本《金玉诗话》即是题蔡绦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