杩槎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工具·杩槎用杆件扎制成支架,内压重物的河工构件。又称闭水三脚、木马。在四川地区使用较多,明嘉靖时(16世纪前半期)已见于文字记载。单架杩槎是由三根长约6~7m的木桩绑扎而成的三角支架。在施工处若干架杩槎相连,每个杩槎架上置大卵石笼作为压重(见彩图[杩槎,用于挡水截流、防冰的木竹石构件]),迎水面钉长木条,前铺竹席,形成浑然一体彼此相联的挡水平面,然后在挡水面自下而上层层抛入掺有卵石的粘土,成为一道不透水的截流堰。杩槎可用作水工建筑物的施工围堰,临时调节水量的拦河堰等。此外,还可用于抢险堵口和护岸工程。杩槎的优点是易拆易建,木桩可重复使用,是一种造价低廉的临时性工程结构。

词语解释【名称】:杩槎

【拼音】:mà chá

【注音】:ㄇㄚˋ ㄔㄚˊ

【解释】:亦作“ 杩叉 ”。用来挡水的三脚木架。应用时以多个排列成行,每个中设平台,台上置石块,在迎水面上加系横木及竖木,外置竹席,并加培粘土,即可起挡水作用。这种建筑物,很早就用于 四川省 灌县 都江堰 工程中。

【出处】:《人民日报》1974.5.2:“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采用在分水堤附近外江河道上设置杩槎截流的办法,来调节外江、内江的水量。”

【示例】: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五章一:“ 黄澜生 的口硬似刚刚斫断杩叉的 都江堰 ,滔滔滚滚的语流,连标点符号都来不及加一个。”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