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意通常意义上,小学是初等教育的一个教育阶段,在现阶段的中国,指义务教育的前面六年。
“小学”二字最早并不专指学校。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所以从前把“文字学”称“小学”,“小学”之名即由此而得。
盖小学者,国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岂专引笔画篆、缴绕文字而已。苟失其原,巧伪斯甚。 ——《国故论衡·小学概说》
小学,即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必须有“传统”二字,因为它不是指现代的语言文字学。通常说“小学”即文字、音韵、训诂,这样说是不甚合适的,因为小学的这“三门”原本是“浑然一体”的,文字、音韵、训诂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这里这样强调一下。
古汉语文字学“小学”初见于《大戴礼记·保傅篇》:“及太子少长知(女已)色则入于小学,小学者所学之宫也。……古者八岁而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西周时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人分等级,当时能够接受教育的只是贵族。关于小艺,《周礼·保氏》上说:“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之道,乃教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又“乃教之六仪:一曰祀祭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可见在周代教育中,小学本指学习六艺(小艺)和六仪(小节),后来小学含义逐渐缩小,仅指六艺之一的“书”了,及专指关于语言文字的学习。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上记载:“正月: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太学,学五经,不见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小学”含文字之义始于此。可见古代“小学”是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1]
“小学”在古代就是古汉语文字学
一,什么是小学? 即语言文字学
古代小学先教授六书,所以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叫小学。
每个文字具有三个部分:1.字形;2.字义;3.字音。
在汉代,分别不很显著。
宋末王应麟《玉海》已分成三种:体制.训诂.音韵。
清代的《四库全书》,把小学书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类。
小学附庸于经学,以经学为大学,故称语言文字之学为小学。分音韵、文字、训诂三。
下文可供参考:
“中国传统语言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这门学问古代称为“小学”。“小学”开始是指为贵族子弟设置的初级学校,《大戴札·保傅篇》云:“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这类学校要教授学童识字,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段玉裁注云:“国子者,公卿大夫之子弟,师氏教之,保氏养之,而世子亦齿焉。六书者,文字声音义理之总汇也。”有关文字的学问因之渐被称为“小学”。称文字之学为小学始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汉书·艺文志》谓汉法,“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
中国海外三峡希望小学小学教育初等教育机构最早产生于十六世纪的德国,由城镇主办,教习实用知识和新教教义。十七世纪初,这种学校逐渐增多,成为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欧洲各国和日本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也相继成立。现代学堂和教育制度是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留日学生引入中国的。产生于清末,分为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
中国于1915年改初等小学堂为国民学校,“以授以国民道德之基础及国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识技能为本旨”。六岁入学,修业四年,毕业后视具体情况可升入高等小学校〔修业三年〕。另设预备学校,同国民学校、高等小学校平行,“以施以初等普通教育、预备升入中学为本旨”。国民学校分前期〔四年〕和后期〔三年〕。1922年,国民学校仍改为初等小学校,取消预备学校。1940年,国民政府实行所谓“管、教、养、卫一体”,规定各乡设中心国民学校(相当于中心小学),由乡长兼任乡壮丁队长和校长,各保设国民学校(相当于村小),校长由保长兼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乡镇(人民公社)一级设置一所中心小学,在各村(生产大队)设村小。随着近年老龄化加速,幼儿人口比重下降,小学生源减少,各村小开始撤并,很多地方仅保留寄宿制中心小学,使得路途遥远的学生上学极为不便。
新中国的小学学制,废除了民国时期的初小和高小之分,实行一贯制小学,先后有五年制和六年制小学。近年来,由于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升初中不再实行考试。
各省份小学学校省份 所
吉林省 10633
辽宁省 15930
北京市 4914
河北省 42785
天津市 3380
山西省 37418
山东省 28917
陕西省 31002
河南省 49522
江苏省 11477
湖北省 26220
安徽省 31969
上海市 5430
江西省 21993
浙江省 13666
福建省 15952
广东省 29728
广西区 22825
海南省 392
湖南省 36034
贵州省 20901
云南省 17063
重庆市 722
四川省 46642
宁夏区 1724
内蒙古 13989
甘肃省 20889
黑龙江 16442
新疆区 6277
西藏区 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