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贝赫什提(Muhammad Husain Beheshti,1929~1981) 伊朗政治活动家、什叶派宗教理论家。生于伊斯法罕,受过伊斯兰高等教育。巴列维国王执政时期,曾任教育部宗教顾问。他精通伊斯兰教什叶派教义和教法,曾校订霍梅尼《伊斯兰政府》一书,并参与起草伊朗伊斯兰新宪法,他被认为是伊斯兰什叶派的理论家和伊斯兰法学权威。他对内主张政教合一,实行伊斯兰宗教学家治政,推行全面“伊斯兰化”政策。认为应着重发展革命卫队,主张坚决镇压反对派。对外主张“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和“输出伊斯兰革命”。1981年6月28日在伊朗共和党总部爆炸事件中身亡。
详细生平
贝赫什提1928年10月24日出生在伊朗历史文化名城伊斯法罕﹐四岁开始正式入学读书。 初中毕业之后﹐进入伊斯兰高中﹐对阿拉伯文学﹑伊斯兰法学和世界哲学史感兴趣。 高中之后﹐升学到库姆伊斯兰学院研究现代伊斯兰﹐院长是阿亚图拉霍梅尼。 他在库姆就读期间﹐生活十分艰苦﹐为了给学校节省开支﹐拒绝接收奖学金﹐只依靠父亲每月少量汇款维持最低生活水平。 后来﹐他一边在学院中研究学问﹐一边打工挣钱维持生计﹐因为他认为﹐伊斯兰教育组织为他创造了优良的学习条件﹐他没有理由多沾一分钱。 他为伊斯兰革命节俭的习惯﹐一直到他为革命牺牲的那一天。 194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德黑兰大学﹐继续他的伊斯兰研究。
为了了解西方国家﹐他认真学习英文﹐在德黑兰大学期间﹐英文水平可以在校内任教。 他1951年获得机会到欧洲出国留学﹐但是他不愿放弃向国内著名学者阿亚图拉莫塔哈利学习的机会﹐跟随他学习伊斯兰哲学课程五年。 他坚信﹐出国留学前﹐必须尽可能懂得国内现有的学问﹐然后到国外吸取新知识﹐因此一气延误了十四年﹐一直留在国内深入研究各家各派对《古兰经》的见解。 1965年﹐他受聘到德国汉堡主持伊斯兰文化中心的工作﹐出发前刻苦学习德文。 在德国期间﹐任汉堡市任伊朗侨民的宗教顾问,并主持当地穆斯林的宗教活动,为当地穆斯林社会争取权利﹐并且协助建造了汉堡伊玛目阿里大清真寺。
他在德国编辑了一份伊斯兰刊物《伊斯兰回声》﹐用多种欧洲文字出版﹐向许多国家发行。 他参与多宗教学术辩论会﹐并且协助汉堡大学创建了伊斯兰研究社﹐帮助全校各专业对伊斯兰有兴趣的学生了解伊斯兰真相。 在他的帮助下﹐德国伊朗留学生协会进行了改组﹑扩大和开展许多务实的工作。 这时﹐他对德文运用自如﹐能读能写而且能用德语演说﹐成为欧洲穆斯林社会的知名人士﹐团结许多不同民族的穆斯林组织﹐如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巴基斯坦人。
他于1970年回国﹐跟随霍梅尼参加反国王巴列维的斗争。他联络国内许多知名学者在首都德黑兰创立了伊斯兰研究中心﹐同时编写的多种类的伊斯兰教科书﹐提倡新式教学法和伊斯兰学院新课程。 他要求伊斯兰学院的学生必须学会一门西方语言﹐学校必须开设数理化现代科学知识课程﹐这样才能把伊斯兰推向国际化﹐承担起为了伊斯兰发展的国际使命。 当时他在德黑兰主持一所伊斯兰学校﹐在教学中实践他的伊斯兰新式教育思想。
1979年伊斯兰革命成功后﹐贝赫什提博士从事伊斯兰新社会文化和法制建设工作﹐同时为伊斯兰革命发表理论著作。同时,他参与创建伊斯兰共和党并出任总书记。他还曾任伊朗革命委员会秘书长、专家制宪委员会副主席、建设部主管和革命委员会驻司法部全权代表。1980年2月任最高法院院长。1981年6月巴尼萨德尔总统被解职后,任三人临时总统委员会成员。
在他1981年不幸归真的时候﹐留下了许多社会研究项目和科研规划。 他总共出版了十四部理论书籍﹐其中有十部书都翻译成其他文字﹐如阿拉伯文﹐在伊斯兰世界广泛流传﹐为伊朗型的当代伊斯兰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伊朗教育部决定﹐为了记念伊朗伊斯兰革命的一位孜孜不倦的理论家和革命家﹐将在今年十月份举行贝赫什提博士学术成就国际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