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迦尸国】迦尸,梵名Ka^s/I ,英文Kashi。中印度古国名,乃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迦尸本为西域之竹名,以此国出此竹,故称之。又作伽尸国、伽翅国、迦夷国、迦赦国、伽奢国。意译为光有体国、芦苇国。位于憍萨罗国之北。其都城婆罗斯(梵Ba^ra^n!asi^ )即今之瓦拉那西市(Varanasi),系佛教与婆罗门教之圣地。在大唐西域记中,称此国为婆罗斯国。传迦叶佛之世,为汲毗王(梵Kiri )所治。佛陀时代属于憍萨罗国之统治下。此国正值佛陀往返于憍萨罗国与摩揭陀国之途,以佛陀化度五比丘之鹿野苑为著名。[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增一阿含经卷一、慧琳音义卷二十二、翻梵语卷四、卷八]
【水经注里的描述】法显从此东南行,还巴连弗邑,顺恒水西下,得一精舍,名旷野,佛所住处。复顺恒水西下,到迦尸国波罗柰城。竺法维曰:波罗柰国,在迦维罗卫国南千二百里,中间有恒水,东南流。佛转法轮处,在国北二十里。树名春浮,维摩所处也。法显曰:城之东北十里许,即鹿野苑,本辟支佛住此,常有野鹿栖宿,故以名焉。法显从此还居巴连弗邑。又顺恒水东行,其南岸有瞻婆大国。
【瓦腊纳西的前身】瓦腊纳西在当时称作迦尸,又被称作波罗奈(Baranasi),这两个名字既是国名又是城名,在佛经中大多以迦尸国、波罗奈城来称呼。公元前六、七世纪,在释迦牟尼出生之前,北印度的恒河平原上小国聚落林立,当时有十六个初具规模的国家,统称“十六大国”,包括恒河右方的摩揭陀国、鸯伽国和北方的憍萨罗国、跋祗国等,而迦尸国就在恒河的左岸,毗邻摩揭陀国,北方则与憍萨罗国相接。
【十六大国】鸯伽国.摩揭陀国.迦尸国.憍萨罗国.拔祇国.末罗国.支提国.拔沙国.居楼国.般闍罗国.颇漯波国.阿般提国.婆蹉国.苏罗婆国.乾陀罗国.剑洴沙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