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Ethiopian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Italy )
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的两次战争。
第一次抗意战争(1895~1896)
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于1889年即位后,统一并扩大了领土,奠定了今日埃塞俄比亚的版图。孟尼利克二世于1889年5月2日与意大利签订了《乌查利条约》。条约规定,埃塞俄比亚北部若干地区划归意大利,而意大利则按附约给埃塞俄比亚3万支枪和28门大炮,以及200万里拉。条约中最重要的是后来引起争议的第17条。该条的阿姆哈拉文本说,埃塞俄比亚在与其他欧洲国家交涉时,“可以向意大利国王陛下政府请求协助”,而意大利文本却将“可以”写作“同意”,并又进而曲解为“必须”,据此单方面强行宣布对埃塞俄比亚实行“保护”。1893年,孟尼利克二世宣布将在《乌查利条约》签订5年之际予以废除。1894年7月,意大利不宣而战,并在半年内侵占了古城阿克苏姆及提格雷省首府马卡累。1895年,孟尼利克二世宣布废除《乌查利条约》,并发布《告人民诏书》,号召人民奋起保卫祖国。两个月后,孟尼利克二世麾下已形成一支配备10万支来福枪、400门加农炮的军队。1895年12月,埃军在阿拉吉平顶山首次击败意军并收复马卡累城。
1896年3月1日,孟尼利克二世亲自率军在埃塞俄比亚北部的阿杜瓦战胜意军。意大利政府被迫于10月26日同埃塞俄比亚签订《亚的斯亚贝巴和约》,放弃了把埃塞俄比亚作为它的保护国的要求,承认其作为主权国家的完全独立,并赔款1000万里拉。
第二次抗意战争(1935~1941)
埃塞俄比亚(当时称作“阿比西尼亚”)第一次抗意战争以后,以B.A.A.墨索里尼为首的意大利法西斯头目声称,意大利“必须在东非谋求殖民事业的未来”。1934年12月,意大利在意属索马里同埃塞俄比亚边界线蓄意制造边境武装冲突。意一方面利用谈判妄图迫使埃就范,另一方面在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两个殖民地调集大军,准备发动侵埃战争。
埃塞俄比亚向国际联盟发出呼吁。但英、法政府对意大利一味妥协纵容,美国政府也实行“中立”。英法政府还秘谈商定:排除一切可能与意大利发生冲突的行动,不实行军事制裁,不进行海军封锁,不关闭苏伊士运河。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侵略军不宣而战。埃塞俄比亚在海尔·塞拉西一世领导下,奋起保卫祖国。战争初期,意军处处受到埃塞俄比亚军民的顽强抵抗,进展缓慢。墨索里尼于11月中旬撤换指挥官D.波诺,任命P.巴多利奥元帅前往指挥。意军从南北两方加紧进攻,并使用了毒气。埃塞俄比亚方面由于盲目坚持正规的阵地战,在1936年初的坦皮恩战役中遭到重大挫折。5月5日,意军攻陷亚的斯亚贝巴,海尔·塞拉西一世流亡海外。
埃塞俄比亚人民和一部分爱国封建主在首都陷落后,继续坚持游击战争。在意军占领期间,埃塞俄比亚因屠杀、饥饿和监禁而死亡的达76万余人。
1941年初,海尔·塞拉西一世率领爱国武装同英军一道由苏丹和肯尼亚两个方面打回埃塞俄比亚,迅速击败意大利占领军。5月5日收复亚的斯亚贝巴,1941年底,埃塞俄比亚全境基本解放。
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背景:
①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法西斯国家积极进行对外侵略扩张;
②埃塞俄比亚战略位置重要,意大利一旦占领,就可以加强它在东地中海的势力;
③埃塞俄比亚当时已成为一个统一的非殖民地国家。
过程:
①1935年10月,侵略战争爆发,埃塞俄比亚粉碎了意军速胜的企图;
②西方大国采取绥靖政策,国联宣布制裁,但没有把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苏伊士运河还供意军使用,美国推行“中立”政策,这些政策助长了意大利的侵略气焰;
③1936年5月,埃塞俄比亚首都沦陷,意大利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
④埃塞俄比亚坚持开展游击战,1941年,在盟军帮助下,埃塞俄比亚获得解放。
结果与影响:
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维护了自身的独立和主权,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的重要部分。由于军队装备陈旧,与意大利相比力量悬殊,致使作战失利,被意军长久占领,给后人留下了经验教训。抗意战争中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致使埃塞俄比亚战后一直未能摆脱贫困的局面,成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