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评书简介四川评书又称白话演说、评话,是四川民间曲艺品种。流行于四川各地及云、贵部分地区。表演者用四川方言夹议地讲说故事,道具仅一张桌、一把折扇、一方醒木。开讲前拍醒木可以提醒听众,烘托气氛。折扇用作模似物体[1]。
四川评书渊源四川评书源于唐代的“说话”及明代的“评话”而盛于清。咸丰后四川评书盛极一时,著名评书艺人有钟晓凡、代全懦。20世纪50年代,四川评书艺人创造一种短小精悍的“韵文评书”,用韵文讲故事。20世纪60年代评书艺人和专业作者把一批革命长篇小说,如《红岩》、《保卫廷安》、《烈火金刚》、《林海雪原》、《平原枪声》改编为评书讲说并取得成功[1]。
现代四川评书代表人物,民间曲艺艺术大师李伯清,在传统评书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新的说书形式,即“散打评书”[3]。
四川评书著名演员有王秉诚、钟晓凡、傅平川、唐玉龙等[2]。
四川评书特点四川评书以四川方言评讲。流行地区遍及四川城乡,由于语音相近,还流传到云南、贵州两省。四川评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以具有四川地方语言特色而见称。由于书路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有“清棚”和“雷棚”之分。清棚以说烟粉、传奇之类的风情故事为主,重在文说,讲究谈吐风雅,以情动人。雷棚以讲史和金戈铁马一类的书目为主,重在武讲,讲究摹拟形容。金鼓号炮、马嘶虎啸,都通过艺人之口来表达,使听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雷棚艺人中还有专长于朴刀杆棒之类的武侠书。此外,还有熔“清”、“雷”于一炉,文武兼备的一派,书路宽广,并编演了一些表现近代、现代生活的书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四川评书还发展了一种韵文评书的形式,全用韵文叙述故事,演出时用朗诵的语调,琅琅上口[2]。
李伯清开创的“散打评书”,他的说书形式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以摆龙门阵、吹牛皮等方式,东拉西扯,以不正经话评正经事,用他对社会动态的敏锐观察和带有批判精神的生动剖析,让西南人骨子里的幽默大众化、平民化,非常贴近市民生活[3]。
四川评书书目四川评书的传统书目,经过历代艺人的积累和艺术加工,异常丰富,有“墨书”与“条书”之分。“墨书”即根据演义和小说改编、敷演的书目,有《三国》、《水浒》、《隋唐》、《包公案》、《济公传》、《聊斋》、《说岳传》《文武榜》(据弹词《再生缘》改编)等。“条书”即艺人创编的书目,有《王三槐反达州》、《金鸡芙蓉图》、《铁侠记》等。还有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重庆掌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评书演出了不少根据现代小说改编的新书目,有《林海雪原》、《平原枪声》、《红岩》、《王若飞在狱中》等。韵文评书专演反映现代生活的短篇书目,如《冷枪战》、《战天池》、《米拉山上的英雄》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