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虹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高晓虹: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教授

1956.10月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汉族,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

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新闻摄影专业,法学硕士。

社会职务:

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广播电视专业委员会会长。

被聘为2001-200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广播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讲授的主要课程有:“电视编辑”、“电视专题节目”、“电视广告艺术”等专业课程。

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电视专题研究》、《电视摄影与编辑》及20小时教学节目、《电视写作》及6小时教学节目、面向21世纪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研究(北京市的科研项目), 《电视广告谋划》和《世界电视之窗》,并发表论文多篇。

工作经历:

1975.7参加工作

1982.7年北京广播学院电视新闻本科

1991.1年北京广播学院电视新闻硕士

荣誉:

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1998年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奖教金;

2001年获“北京市高等院校教学体系与课程改革重点科研项目优秀奖 ;

2001年被评为北京高教系统“优秀共产党”;

2003年被评为北京高教系统“抗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

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

2007年在全国“十佳百优理论人才”评选中获“百优理论人才”称号、荣获第五届“北京电视十佳工作者”荣誉称号。

她所带领的团队在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学团队。

2008年,高晓虹教授担任的《电视节目制作》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8年她获得了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2009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和首都劳动奖章。

教学实践:

高晓虹教授结合多年在广播电视新闻学教育教学经验,对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提出了一整套较为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该体系围绕广播电视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理论、观摩、写作、英语、创作等五个维度对新闻传播人才进行锻造,与之对应的“21世纪传媒人才‘五条线’教学体系”的科研课题,2009年先后获得了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高晓虹教授在教学同时,积极开展学术研究,陆续出版了《电视摄影与编辑》、《电视写作》、《电视广告谋划》和《世界电视之窗》等著作并主编了《欧美电视制作使用手册》。近年来,随着教学和科研的深入,她在国内核心期刊上陆续发表了《真善美的和弦》(《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2期)、《在媒介融合前景下电视新闻的变革与创新》(《中国城市电视台论文集》2009年)、《论和谐社会语境下中国电视新闻报道的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4期)、《“汶川地震”电视直播报道带来的思考》(《现代传播》,2008年6月)、《奥运报道理念与手法的突破与创新》(《电视研究》,2008年12期;)《直播的理念与要素分析》(05年10月《现代传播》)、《品牌时代的电视频道包装理念》(04年《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多篇论文。2008年,高晓虹教授主持的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重点课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媒介整合与信息传播应急体系构建》已经成功申报。她对学院的科研工作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构想。这些构想对于推进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意义深远。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