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西安晚报》创刊于1953年,是中共西安市委主办的一张面向市民大众的都市生活类报纸,也是中国西部历史最悠久的大型城市报纸。
《西安晚报》致力于新闻独有化、资讯地域化、服务个性化的办报理念与鲜明的编辑风格与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同步,成为西安家庭覆盖率最高的报纸。

《西安晚报》以其出色快捷的新闻,丰富多彩的信息,劝慰准确的观点,新颖独特的视角,贴近百姓,关注民生,拥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50年的不懈努力,是晚报拥有了稳定、忠实、理性和高素质的读者,拥有以行政人员、商界人士和专业人才为主体的读者群,成为西部唯一主打高端读者群的高品位、可信度高的城市主流大报,日发行量超过36万份,连续6年广告营业收入过亿元。
2003年6月1日,《西安晚报》全新改扩版,关注社会热点,直击新闻前沿,追求卓越咨询,成就新闻价值,让读者享受阅读的乐趣是《西安晚报》改扩版努力的方向……
现任社长郝小奇,总编辑李颖科。报社地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太阳庙门43号。
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前后
《西安晚报》的前身,是原西安城内的一份民营报纸,原名叫《经济快报》。西安解放前,随着胡宗南部队的撤离,西安大部分报纸纷纷迁离,唯有《经济快报》留了下来。
1949年5月20日,解放军部队入驻西安后,《经济快报》由中共西北局下属的新闻局接管,并且对该报进行了投资、补充器材等各方面物资。于是,原报社的人员基本都留了下来和这份报纸一起,成了《西安日报》的前身。 此时的《经济快报》主要报道解放军的西北战事,以及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该报纸就成为了西安市委的机关报,一直到1953年7月正式定名为《西安日报》。原《经济快报》的采编人员就成为了日报的工作人员。建国初期,作为党的宣传工具,《西安日报》的报道范畴主要在国家经济建设方面,主要对象是苏联援建中国的重工业、轻工业、军事工业等方面。 这是一个一大二公的年代,任何的一种市场想法,都会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尾巴。报社只有编辑部、印刷厂、财务部、发行部等。此时报纸的主要任务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报社的开支全部由政府拨款,没有广告也不需要广告。此阶段报纸的气氛主要围绕在马列主义周围,而看报纸的则主要是机关干部,鲜有普通老百姓能看上报纸的。此时,看报纸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整风运动至文革
1957年5月1日,整风运动开始,那时的《西安日报》知识分子们响应党的号召,提出了一些合理意见,凸显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之情结,后来此等提问者皆被打成了右派,到处都能见到批判右派的大字报,"丑恶嘴脸"、"反党言论"、"态度不老实"等人身攻击的言论随处可见。 此时的报纸,在大批记者编辑流失的情况下,尚能保证每日的报纸正常出版已属不易。报纸在此刻的功能则主要是传达中央关于各项运动的思想指示,但是在部分记者编辑的心中萌生了一些新思想、新意识,在此后的文革中开始凸显。 1962年2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大城市提倡办晚报的精神,西安日报易名为西安晚报,成为国内创办最早、屈指可数的城市晚报之一。 文革初期,《西安日报》一编辑以匿名的形式,在《文汇报》上发表文章与姚文元进行辩论,此举在报社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被认为是《西安日报》的抗争之举。只是事后年代久远,当年执笔之人,已难寻觅。文革十年浩劫,中国文化界思想停滞,文化凝固。其延续了一个相互打倒,左右有别的年代! 1966年《西安晚报》因"文革"停刊后,于1969年以《西安日报》的形式重新出刊,"复刊初期的《西安日报》版面和栏目都很单调,报纸上真正的新闻很少,多为大块大批判文章、汇报式工作报道,没有专栏。"此时的《西安日报》被一批造反派所占领,十年中,报纸亦如同文人一般噤声,成为了文革中派别之争的宣传工具。文革后复刊至今
如果说文革复刊到改革开放期间的一段历史,对于《西安晚报》是黯然的灰色调的话,那么改革开放则为这张报纸开始调色、渲染。 四人帮粉碎后,被下放的记者编辑陆续回到了工作岗位上,报纸方才逐渐恢复常态。大乱之后的人心尚不安定,全国十年不曾生产,各类生活物品皆较为匮乏。当生产生活逐步恢复常态的时候,民心方始安宁。此刻报社知识分子们的感觉是,灾难总算过去了,忧国忧民之情油然而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的思想逐步解放,新闻舆论环境也逐渐宽松,全国各地在"文革"中停刊的晚报相继复刊。此种形势下,1981年,《西安日报》再次改为《西安晚报》。 此阶段的报道方向开始由高层思想、高层指示转向到了民间的恢复情况,记者重拾旧业,开始深入到基层民众中,就社会秩序、商业情况、学生上学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报道。此时开始的报道方向主要围绕在了城市面貌的恢复以及城市建设方面。报纸开始回归为一份报纸。 整个国家逐步恢复正常,社会生活也开始常态化。刚开始,人们还心有余悸,很少谈及文革。从消息、通讯各个方面都是以经济报道为主,少见文革方面的反思。而这些反思性的东西在《西安晚报》的副刊上已经出现,有人开始写一些散文、杂文,以回忆文革中的事和人。 90年以后,这种状态更为明显,报纸上开始经常出现一些人民群众的呼声、想法。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开始在中国试水之后,萌发出了巨大的活力。报纸报道内容也开始日趋多元化,不再局限于政府政策、方针路线等方面。 进入21世纪,《西安晚报》、《西安日报》更以高品位、精内容、强特色关注和影响着这座城市。新闻资源占有率、舆论评论话语权、版面视觉冲击力、版式栏目特色化的不断强化和提升,两报的品牌影响力、文化渗透力日益高涨。体制、机制的创新实践,有着50多年历史的报社和报纸,盛载着城市的希望与梦想,思想与荣光开始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