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金钱板
四川民间曲艺品种。表演者左手执两块竹板,右手执一块竹板击节伴奏说唱故事。因其中两块竹板上嵌有古铜钱而得名。又称"打连三"、"三才板"、"金签板"。流行于四川汉族地区及贵州-遵义、铜仁、毕节等地。约形成于清同治年间,民国后即通行今名。当时的民间艺人杨永昌、闵贵廷、万年宽等人对金钱板演唱艺术颇有贡献。杨把川剧高腔定上曲牌名称,并归纳出主要板式及打法,对金钱板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金钱板的唱词通俗易懂,段末一句略有拖腔。句型变化节奏鲜明,每句字数不限。全篇多一韵到底,偶有转韵。传统书目以历史故事为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传统曲目加以整理改编,较成功的作品有《武松传》、《岳飞传》。各地还创作了大量现代题材的新曲目,如《双枪老太婆》、《断头山》、《画魂》等。著名表演者有邹忠新等。
曾名"金剑板"、"三才板"、"金签板",是流行于成都以及四川各地的一种民间曲艺演唱形式。形成于清初,早期多以跑乡场、扯地圈为主,后进入茶社书场演唱。由一人表演,唱词多为节字句或十字句,方言土语演唱,唱词通俗易懂。其唱腔以部分川剧曲牌与四川民歌为基础形成。金钱板板质以楠竹或斑竹制成,共3块,每块长30厘米、宽3.3厘米、厚约0.5厘米,其中两块中嵌有小铜钱或金属片,故名"金钱板"。它可击出风云雷雨九种不同节奏、音响。其流派分"花派"、"杂派"、"清派"。"花派"板式打得花,打得热闹,且打且耍,眉眼身法灵活自如;"杂派"唱词长短运用自如,不受节奏拘束,唱一段说一段,说中带唱;"清派"重视咬词吐字,字正腔圆,细腻准确,行腔中不能有"啦"、"哈"、"呀"等虚字尾音出现,表演动作不大。演出的曲目有《武松赶会》、《瞎子算命》、《货郎子》、《绕口令》、《十八扯》、《老实话》、《小菜打仗》等,著名金钱板艺人邹忠新在1949年后吸取各艺术流派之长,不断改革创作,演出了《俩相帮》、《圈套》、《激浪丹心》、《洪湖凯歌》、《双枪老太婆》、《偷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