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 月照松林
地理位置
所属景区: 山上部分
景点介绍
景点文字
在牯牛岭脊背间,倚靠东西两谷高处,由街心公园延绵到林间小道,便达此处。这里盘岩悬露,纵横叠置,嶙峋怪特,上下左右全是松树,夺空拔起,宛如一支浩瀚天兵集结,翠影婆娑,石壁上有陈三立题的“虎守松门”和“松涛虎啸”等石刻,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这里是观赏皓月的胜地。每当月中十五左右,晴空夜晚循松林路至此,望着那空玉轮般的月亮,就象一盏天灯,悬挂在银灰的松林间,显得分外优美宁静。
关键词或主题词: 森林
旅游文化
景点故事
故事描述
月照松林
从牯岭的松树小道往西去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古松林,那儿岩石嶙峋,千姿百态。在一块巨大的岩石旁,有一户人家,住着一对老夫妇,他们有五个儿女,都不在自己身边,为了生活,五个儿女都远离庐山,外出谋生去了。大儿子在浔阳做生意,二女儿在鄱阳湖边织网,三儿子在风雨里捕鱼,四儿子在万里长江驾船,小儿子在山下帮人做工。五个儿女一年四季难得回来一次。月儿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可他们这一家人却总不得团圆,可怜撇下老夫妻二人,好不孤单。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只要一到八月中秋,或是春节来临的时候,老夫妇对五个儿女就越发思念得紧。他俩双双坐在一块大岩石上,极目四望,盼着儿女归来。好几回,他们都把风卷树叶的沙沙声,误当成儿女的脚步声。待到山风过后,四野静悄,心里越加增添了无限惆怅。那淡淡的月光,透过松树林,洒在岩石上,也照在老夫妇的身上,二人都不禁滴下了伤心泪。儿女四海游,牵动父母心啊!
老妈妈思念儿女心切,成天忧郁,不幸染病在床。老父亲就更是心酸。唉!都怪没能耐养活自己的儿女,才害得他们四处奔波啊!如今,老娘病了,孩子们啊,你们也该回来啊!
五个儿女天各一方,怎么样才能把他们召回来呢?老父亲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办法。他知道老大从小就喜爱方竹庵的方竹,二女儿喜欢金竹坪的金竹,老三喜欢五老峰紫竹院的紫竹,老四喜欢竹林庵的斑竹,小儿子呢,却喜爱简寂观的苦竹,我何不用这五种竹子做成长箫,把儿女们全都召回来,让他们安慰安慰自己的老母呢?
老父亲打定了主意,就到方竹庵砍来一竿方竹,到金竹坪砍了一竿金竹,上五老峰砍了一竿紫竹,去竹林庵砍了一竿斑竹,又从山南的简寂观砍来一竿苦竹,回到家里,削啊,削啊,精心制成了五根可以发出不同声响的长箫。眼看着这一年的八月中秋又快到了,每当夜色清明,星空如洗,一轮明月高悬的时候,老父亲就独自坐在那块大岩石上,用全部的心劲,吹起了孩子们儿时最爱听的曲调。那五支长箫发出的不同声响,是那样的悠扬,那样的感人。在这静静的夜空里,箫声随着山风飘荡,飘向江河湖海,飘向四面八方,飘向遥远遥远的地方。
在浔阳做生意的大儿子,听到了方竹发出的箫声,知道老父母思念亲儿,赶紧收拾货物往回赶。
在鄱阳湖边织渔网的二女儿,听到了金竹发出的箫声,仿佛听到了慈母在呼唤,急忙丢下银梭返回山。
在江河湖叉捕鱼的三儿子,听到了紫竹发出的箫声,似看见了老父母盼儿的泪眼,立即调转了船头。
在万里长江驾船的四儿子,听到了斑竹发出的箫声,引起了思念双亲之情,忙将船儿拢了岸。
帮人做工的小儿子,听到了苦竹发出的箫声,如同听到了父母的召唤,丢下活计就上了路。
八月中秋之夜,天空月儿圆,人间盼团圆。老夫妇二人又坐在那块大岩石上,眼巴巴地等着儿女回还。
当明月照进松树林的时候,大儿子风尘仆仆地回来了,二女儿高高兴兴地回来了,不一会,老三、老四和老五也一齐回来了。五个儿女呼唤着“爹!娘!”全都跪在二老的身边。
老夫妻二人,见五个儿女真的回到自己身边,忍不住喜泪双流,说:
“这……这不是在做梦吗?”
五个儿女齐声说:
“爹呀!娘啊!这不是做梦,孩儿们确实是回来了呀!”
一家七口,围坐在大岩石上,切开中秋月饼,一边吃饼,一边赏月,共叙离别之情,共享团圆之乐。这真是;明月照松林,全家庆团圆啊!
后来,不知哪位能工巧匠,就在这块大岩石上,刻下了“月照松林”四个苍劲的大字。“月照松林”就成了庐山的胜景之一,留下了千百万游人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