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简介姓名:中文汉字:小泽一郎
日文当用汉字:小沢一郎
日文假名:おざわいちろう
日本民主党代理代表
小泽1942年5月24日生于日本岩手县。他早年曾就读于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院和日本大学大学院。上世纪70年代,他担任过科学技术厅政务次官和建设省政务次官。1980年起,他先后在自民党内担任一系列职务。1985年12月,他出任中曾根内阁自治大臣、国家公安委员会委员长。
1993年6月,小泽和羽田孜一起带领44名自民党参众两院议员退出自民党。同月23日至1995年12月,他先后担任新生党代表干事、新进党干事长。1995年12月至1997年12月,他出任新进党党首。1998年1月,小泽开始担任自由党党首。2003年9月,自由党并入民主党。此后,小泽逐渐成为民主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2006年4月,民主党领导人前原诚司因党内发生的虚假指控政府有关领导人事件而被迫辞职,小泽当选为民主党领导人。同年9月25日,小泽获得连任。2009年5月11日因丑闻辞去民主党代表一职,鸠山由纪夫当选民主党代表,小泽被任命为民主党代理代表,主要负责选举事宜,并帮助民主党在2009年8月的大选中获胜,其党内影响力大增。
民主党属温和保守型政党,主张推行民主、稳健的政治路线。该党支持基础主要为工会组织和市民工薪阶层。小泽主张日本实现两党轮流执政,并重视发展日本与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关系。
政治主张
民主党赢得日本大选,小泽喜极而泣。在政治理念方面绝不妥协。特别是宪法、国际法国际机关的宪章等等的原则问题上更为严格。另一方面,针对中期和大局也能够柔软的对应。对此也有批判的声音。因此前创建并且分裂政党而经常受到非难。2006年4月就任代表之后。以“新小泽”战略为吸引点,进行选取。同时,为了团吉他党的选举努力而对宪法,自卫队等国家根本政策上的妥协,受到了党内外的批判。
位高权重 曾是自民党“大佬”小泽一郎1942年5月24日出生于日本岩手县水泽市。1969年,小泽一郎的父亲、自民党资深议员小泽佐重喜病逝,年仅27岁的小泽返乡继承了父亲的竞选地盘,并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国会议员。
成为议员后,小泽很快成为自民党最大派系田中系的干将,在首相田中角荣的庇护下,他的仕途一路通畅,担任过党内以及内阁的很多重要职务。
1987年,竹下登接管田中派,成立了自民党内最大的竹下派,年富力强的小泽成为竹下登的得力助手。1989年的利库路特案迫使竹下黯然下台,小泽一郎成为竹下派代理会长。也是在这一年,47岁的小泽成为自民党历史上最年轻的干事长,并连任三届,整个自民党都在他的一手操纵之中。
在这一时期,小泽的风头强劲,连由谁出任首相,都是他说了算。1991年,自民党海部内阁宣布集体辞职,自民党内急需推出一名合适的总理大臣人选。当时担任干事长的小泽竟把3名年龄比他大、资历远胜于他的人叫到办公室进行面试,其中就有后来成为总理大臣的宫泽喜一。
内讧不止 跟自民党决裂1992年是小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这一年竹下派选举会长,小泽深知自己树敌过多,因此支持好友羽田孜参选。此时自民党内亲小泽派和反小泽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结果反小泽的小渊惠三当选竹下派会长,小泽集团拒不承认选举结果,宣布脱离竹下派,成立羽田派,自此,自民党内一派独霸的局面被打破。
羽田派的实际领导人仍是小泽一郎,在1993年,小泽指挥羽田派议员倒戈,对本党的宫泽喜一内阁投出不信任票,并导致宫泽喜一内阁垮台。小泽和在野党里应外合将自民党拉下马,被日本媒体称为“政变”。此后羽田派宣布退党,彻底跟自民党决裂。
在当年7月的大选中,小泽出面进一步分化瓦解了自民党,结果从1955年一直执政的自民党在大选中败北,第一次沦为在野党。在这件震动日本政坛的大事中,小泽一郎可谓是总策划和总设计师。2003年,小泽加入日本最大的在野党民主党,并于今年4月7日被推举出任党首。
小泽一郎辞职2009年
5月11日,小泽一郎宣布辞去民主党党代表职务5月11日,日本最大在野党——民主党党首小泽一郎突然宣布辞职。日本舆论普遍认为,小泽下台完全是被金钱丑闻所迫。就在两个月前,小泽的首席秘书大久保隆规因涉嫌非法接受日本大型建设企业西松建设公司巨额政治捐款,被东京地方检察厅逮捕。据检方掌握的情况看,在2003年至2006年的4年间,小泽秘书从西松公司领取了2100万日元的现金,并造假账以规避审查。西松公司还通过其他方式向小泽每年提供2500万日元的捐款,十几年累计达3亿日元。而就在同一时期,小泽家乡岩手县的诸多公共工程几乎被西松公司独家包揽。由于民主党被不少民众认为在经济上较为清廉,而且有望在即将到来的众院大选中取代自民党,实现期待已久的政权更替,因此西松建设案曝光后,在日本社会引发强烈震动,各方的无奈和失望情绪达到新的顶点。
“西松建设公司非法政治捐款案”绝非偶然,而是日本“权钱政治”痼疾的再现和延续。 日本政治中的权钱交易由来已久,特别是在日本特有的派阀政治催化下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上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政坛腐败大案不断,以“洛克希德案”和“里库路特案”涉案级别最高,金额和影响最大。 1976年,卸任首相田中角荣被指任内曾接受美国洛克希德公司5亿日元贿赂,作为回报,帮助该公司取得全日本航空公司的客机定单。田中角荣、前运输大臣和17位高级官员被捕,田中本人被一审判处四年徒刑。 1988年,日本政坛另一个惊天大案“里库路特案”曝光。里库路特公司是一家以提供就职、房地产信息为业务的公司。自1984年至1986年间,该公司将大量原始股以优惠价格出售或变相赠送给政界要人近百人,金额达数十亿日元。自民党几乎所有头面人物涉案,包括首相竹下登、副首相宫泽喜一、前首相中曾根康弘以及自民党主要领导人和各大派阀要员。案发后,竹下登被迫下台,其他涉嫌的12名政客也相继辞职,10多名官员被逮捕起诉。 为阻断腐败链条、防止腐败案件频发不止的尴尬局面,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初相继制定和修改了多个法律法规,着重严格政治资金的收受、管理和使用。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朝野阵营依旧弊案连连,显示改革成效不彰,腐败痼疾仍在。就在2007年5月,安倍内阁农林水产大臣、自民党政要松冈利胜涉嫌权钱交易,畏罪悬梁自尽,成为二战后第一个在任期间自杀的内阁大臣。与此同时,涉案企业“绿资源机构”前负责人也坠楼身亡。正是这家企业多年向松冈利胜提供大量政治捐款,并在松冈家乡多个农业项目招标中中标。此次西松建设案则成为日本政治腐败的又一续篇。 日本权钱政治频发有着深刻的制度诱因,其中金钱本位的所谓民主选举文化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权钱政治固然与当事人的个人操守有关,但当弊案在战后长时期、在朝野阵营大范围发生,尤其在不断加强政治资金管理的情况下仍然层出不穷时候,人们就不得不作制度层面的思考。 梳理日本的权钱交易案件,可看出一个共同特点,即在所谓民主选举的制度条件下,权与钱已经结成盘根错节的命运共生关系。涉案人与其说是为了个人的私欲,不如说是为了维持和扩大权力而贪腐。洛克希德案、里库路特案、西松建设案涉及日本政坛的三个风云人物田中角荣、竹下登和小泽一郎,这三人早年有着师承关系,竹下和小泽都继承了田中的政治风格。1974年,日本政论家立花隆在《文艺春秋》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田中角荣研究---其金脉与人脉》的文章,提出田中角荣的政治就是“金权体制”,以钱养权、以权敛钱。日本国内对田中角荣有不同看法,多认为此人富有政治才干和实干精神,甚至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由此可见,田中身陷权钱交易,很大程度上在于世道,在于制度,使其不得不然。 日本实行多党竞争的选举制度,政治人物的权力来自于选举。西方民主理论认为,只有通过激烈的竞争性选举,通过政党间的政策辩论与民意选择,才能不断净化和提升执政的品质,选出好的领导人。然而,事实却并非那么简单和理想。以日本为例,其选举表面看以政见为中心,但实际起作用的只有三样东西---“地盘、口碑与钱包”, 即围绕人际利益关系和口碑形象展开。乡村和地方选区重前者,都市选区重后者。乡村和地方选区富于传统色彩,重人情世故。参加选举的候选人从父辈、祖辈或是党内前辈手中继承地盘,甚至有人为此甘愿作他人养子或入赘当上门女婿,为占据地盘挖空心思。地盘还需时时经营,参选人以及当选议员平时就要花重金维持人情关系,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时要向选民送礼表达心意,并调动经济资源, 对选民特别是地方豪门、大企业以及有影响的社会政治团体进行各种形式的利益输送。选民在投票意向上主要看候选人与自己的交情以及为自己谋利的能力。都市选区情况有所不同,选民多无特定的支持政党和支持对象,投票主要看候选人的形象。因此,参选者需要在一个较短时间内集中曝光,以提高知名度。对于一个不知名的新人而言,资金实力决定其媒体曝光率,进而影响当选率。无论是在乡村地方选区,还是在都市选区,选举都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据统计,在日本竞选国会议员的花费至少在1亿日元以上。 钱从何而来?国家有少量补贴,但主要靠个人筹措。涉世不深的新人须投靠派阀或资深政客,获得资助。田中角荣当年在政坛呼风唤雨,掌控自民党最大派阀“田中派”,靠的就是提供政治资金的超强能力。深谙政界潜规则的《读卖新闻》社长渡边恒雄曾在回忆录中披露:“为当政治家,就得从大佬那儿拿钱。等自己也具备敛财能力之后,再分给下面的追随者,培植势力。在当今的日本政界,这是铁律。虽然这是导致政治腐败的原因,但不这么干的人绝对成不了老大”。 老大们的资金又从何而来呢?主要靠“政官财铁三角”运作,即政客、官僚与财界的结构性利益关系。政客的政治资金大部分来自于财界,即企业通过政治捐款换取政客的特殊关照,由其授意行政官僚为企业打开方便之门。近年来,迫于舆论压力,日本加大了对财界捐款的约束,禁止企业直接向政客个人捐款,但不禁止向政党支部捐款。为规避法律限制,企业常用的手法一是捐款时隐藏企业身份,二是把钱捐给政客指定的多个政党支部。同时,政客纷纷通过增设政党支部等手段争取多渠道“化缘”。这些支部表面上是为深入基层、了解民情而设,但实际上多半是敛财的合法工具。这种改革的结果是政治捐款伪装名目,化整为零,越来越不透明。西松建设案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西松公司捐款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子公司“松荣不动产”等捐给小泽一郎领导的“民主党岩手县第4区总支部”;二是以西松公司职员及家属名义成立两个挂名的政治团体“新政治问题研究会”和“未来产业研究会”,再通过这两个团体向小泽的政治资金团体“陆山会”和民主党在岩手县的两个支部捐款。 总之,选举是要花钱的,大把烧钱的选举迫使政治人物大把捞钱。法律限制、规范政治捐款的初衷是好的,但却没有堵住问题的源头。只要政客需要钱,只要企业需要政客为其“代言”,制定有利企业谋利的政策,各种形式的政治捐款就会源源不断而来,并随着形势发展而花样翻新,障人耳目,最终构成政治腐败的温床。而这些在政界彼此心照不宣的怪现象,只有在朝野对立加剧的特定政治条件下才可能曝光。从此意义上讲,西松建设政治捐款案所揭开的日本政治腐败黑幕只不过是冰山之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