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汉城 男,1933年5月29日生于江苏苏州,笔名;悼云,中共党员,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2~1996年,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前身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先后从事核辐射探测技术、中子物理、轻核反应、中微子物理、核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科研工作。1996年退休后在北京鸣远科技开发中心工作。曾任原子能院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物理研究部副主任、核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兼测井技术研究室主任。曾兼任原子能院核探测技术、电物理两个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核分析技术开放实验室副主任,四川大学教授,《原子核物理》、《核技术》杂志编委,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暨副秘书长,中国高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现任北京深鸣远科技开发中心董复长兼总经理,兼任原子能院博士生导师,核工业研究生部教授,北京大学重离了物理研究所暨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四川大学辐射物理及技术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测井技术联合体常务副理事长,英国国际传记中心(IBC)副主任,美国传记研究所(ABI)科研项问,纽约科学院会员,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会员。在核物理基础研究中,他发现在低能区也存在准自由散射,发现D-a-D链式准分子共振。精确测定了电子中微子质量的上限,找出了国际上普遍出现的由β谱导出的中微子质量平方为负数的可能原因。在核技术应用研究中,他主持完成了高分辨率的高纯锗自然Y能谱测井仪,完成了"中子刀"的物理设计。曾获1956年首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科学大会奖,国防科工委、核工业部多项科技成果奖,并获美国传记研究所"20世纪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