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三千零七十年前,西周国镐京城外,丽日高照,薰风习习,旌期飞扬,号角阵阵。在一座高筑的土台上,周王朝的天子周成王,正在大封功臣昆弟。受封者一个个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这受封之中,有一位叫聃季载的,他的封地,就是现在的临泉;他的封国沈国为侯国,沈国到周厉王时被贬为子国,所以后来称“沈子国”。
据《史记?管蔡世家第五》记载:周文王有十个儿子,次第分别是: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聃季载。公元前1066年,周灭商后,周文王次子姬发为武王,封了他的六个弟弟为小国王,因他的哥拍邑考在此之前被殷纣王杀害,所以未封;他的其余两个弟弟康叔封、聃季载因年皆幼,未能得封。因此,一直到公元前1063年,武王死后,其子成王继位,周公旦“专王室”,才封康叔封于卫,封聃季载于聃。
唐代张守义《正义》注:“聃,国名也。季载,人名也,伯邑考最长,所以曰:“伯”,诸子中咸言“叔”,以载最少,故言季载。”武王同母兄弟四人,为嫡出。季载为武王胞弟,居第四,故称季。
据众多的史料记载,聃国就在颍州西一百二十里处,即现在的古城址。有人提出疑问:既然聃季载封于聃,为何又叫沈子国呢?原来在古时,“沈”与“聃”二字互相通用。《辞海》“沈”条注:“沈”,古国名,一作聃。“聃”、“沈”古音名通用。看来聃季载封于沈当无疑义了。
封地沈子国,已是三千年前的事了,旧城址在今城西(临泉县)一里许的古城子。此外北依泉河,南临流鞍,地势高亢,瓦砾遍地,地下文物埋藏丰富。一株千年银杏,古姿龙钟,虬枝参天,哗哗然叶鸣盈耳,确有一派古城堡气象。
沈子国在周王朝的位级,按《孟子?万章》说:西周分封诸侯分“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共四等,沈为子国。但在金文中,还看不出公、侯、伯、子、男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关系。周天子对分封的诸侯,称同姓为“伯父”、“叔父”,异姓为“伯舅”、“叔舅”。宗法血缘关系把诸侯与周天子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目的。
沈子国与其他封国一样,虽为封国,但绝非独立之国。它要定期向周王朝纳贡,定期晋京朝觐,并听从周天子之使,率兵从征。如不履行义务,或冒犯了“周礼”的规定,轻则要受谴责,重则要被处死。
聃季载虽被封于沈地,但并未至沈地。他的三哥周公旦“视其有训行”,与九哥康叔封一起被留在周王室。康叔封被任命为司寇,聃季载被任使为司空,“以佐成王治,皆有令名于天下。”他去世后,可能葬于西周的国都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部)。但沈国为他的封国,也可能移葬于沈国。故而有传说城西老丘墓上有聃季载墓之说,看来也不无根据。
沈子国自公元前1063年受封建国,中间数经战乱,历尽沧桑,风雨飘摇,履途崎岖,但却一直维持到公元前506年,才为“蔡所灭”,共有557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