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晖, 研究员,男,1968年6月生。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被推荐进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并于1995年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9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副研究员;2002年被聘为研究员。1994年5月-1995年2月在澳大利亚气象局气候研究中心(BMRC)进行气候模式模拟方面的合作研究,2001年10月-2002年1月在香港城市大学物理和材料科学系进行陆面过程方面的合作研究。现任国际气候和环境科学中心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
短期气候预测、气候模式设计及气候数值模拟、陆面过程及陆气相互作用研究。
主持过和目前正在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有:
国家攀登项目"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理论的研究"的课题、国家973项目专题"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设计和试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陆面过程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模拟研究"、 国家部委项目"土壤水份、风蚀和沙尘暴的模拟和预测试验研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创新面上项目等;同时还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项目、国家基金委"九五"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在相关研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主要获奖有:
1995年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1996年获首届学笃风正优秀博士论文奖,1998年作为参加者之一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0年获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
近年代表性论著有:
1. Lin Z.H., Q.C Zeng and B. Ouyang, 1996:"Sensitivity of the IAP two-level AGCM to surface albedo Variation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55, 157-162.
2. Lin Zhaohui and Zeng Qingcun, 1997:"Simulation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by using an improved AGCM",Advance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4 (4), 513-526.
3. 林朝晖,李旭,赵彦,周广庆等,1998:"IAP PSSCA 的改进及其对1998全国汛期旱涝形势的预?quot;,气候与环境研究,3 (4),339-348.
4. Lin Zhaohui,Bi Xunqiang, Wang Huijun and Zeng Qingcun, 1999: Dependence of the AGCM climatology on the method of prescribing surface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its climatological implication,Advance in Atmospheric Sciences,No.4, Vol.16, 593-607.
5. 林朝晖,赵彦,周广庆,曾庆存,2000:1999年中国夏季气候的预测和检验,气候与环境研究,Vol.5, No.2, 97-108.
6. 林朝晖,杨小松,郭裕福,2001:陆面过程模式对土壤含水量初值的敏感性研究,气候与环境研究,Vol.6, No.2,240-248.
7. 林朝晖,杨小松,郭裕福,2001:淮河流域陆面水文过程特征分析,自然科学进展,Vol.11,No.6,588-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