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池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藕池镇

藕池镇属于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的一个中心城镇。该镇位于长江以南,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的“龙穴口”是藕池镇在南北朝时期(公元五世纪)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地名。大约在唐后期,因“藕池潭”改称“藕池”,北宋时期为“藕池镇”。清朝咸丰年二年(1852年)石首马林工溃口,“藕池口”形成。此后“藕池”、“藕池口”被作地名广泛运用。“藕池口”以下有三条支流藕池河、团山河、安乡河、分别流经湖南南县、岳阳、安乡与洞庭湖和湘资沅澧四水相连,是湘鄂两省边界区域的水上咽喉。

藕池至宋朝建镇。北宋大臣王存《九域志》(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记载:“藕池属石首一镇”。从宋时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建镇历史。藕池历来为湖广重镇,鄂南要津,明清时期商货贸易发达,水上运输闻名。曾是“八方商货闹市地,五里灯火不夜城”。

藕池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明朝第六轮首辅杨溥的故里,也是清朝进士屈就启的故乡。杨溥,明朝永乐进士,翰林院修编,太子洗马,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历仕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代,英宗正统九年三月至十一年七月(1444年-1446年)任大明首辅。荆州在明朝有两位首辅一位是藕池的杨溥,另一位是大名鼎鼎的张居正。

藕池也是多灾多难的地方。1938年日本侵占藕池,与镇守藕池的国民军第九战区洞庭警备司令部激战,日军空投炸弹,炸沉了停在藕池口的三艘军舰,藕池全镇化为灰烬,许多文物古迹荡然无存。日本军先后五次轰炸藕池,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惨重损失。1958年--1961年藕池曾几次遭受火灾,最严重的是1961年大火,全镇被火吞没。1965年9月石首县将藕池移交公安县管辖。

1965年至今的四十多年,工商业总体恢复发展。全镇现有企业几十家,工业税收20多年稳居公安全县第一,有19个产品获省优、部优、国优称号。驰名中外的“黄山头”品牌的系列酒,“古城牌”防水材料等。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藕池的企业全面改制,走出低谷,呈现出恢复性发展的好势头,目前全镇有曲酒公司、造纸公司、棉纺公司、麻纺公司、机械公司、防水材料公司等各类民营企业67家,已经形成了纺织、酿酒、机械、建材、造纸五大支柱产业,能生产各类产品50多种,产品畅销全国20个省市。先后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国家民政部授予“楚天明星乡镇”和“中国乡镇之星”称号,2001年9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中心镇。

当今的藕池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即将开工建设的江南一级公路(宜昌至岳阳)会贯穿全境,国家“十一五”规划的荆岳铁路(荆州至岳阳)将经过这里。届时,藕池的经济建设将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全镇辖4个居委会、城区人口15000人,乡村人口21000多人,13个村委会。区域面积109.2平方公里,城区面积3.5平方公里。

藕池镇农业概况:

藕池镇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稻、棉、油为主。其中水稻面积35000亩,每年可产稻谷20834吨,产值1875万元;棉花面积5000多亩,产皮棉250吨,产值200多万元;油菜24200亩,每年生产优质油菜籽3471吨,产值550万元。

由于藕池镇地处荆江南岸,与石首毗邻,且交通发达,加之城区常住人口较多,所以近郊的太阳,何家、城乡三个村的村民充分利用近郊优势和交通优势,进行瓜、果、菜等经济作物的生产,每年种植蔬菜10000亩次,提供新鲜蔬菜2476吨;创产值1600多万元。其中以太阳、何家的春、秋洋芋及地瓜已形成规模,远销石首、岳阳、醴县、长江等地。种植西甜瓜1000多亩,总产4000吨,产值200多万元。种植果树1446亩,年产水果5000多吨,产值500多万元。何家、五星的甘蔗也形成规模,销往涅县、岳阳等地。

该镇的养殖业主要以四大家鱼及生猪和三鸟养殖为主,每年出栏生猪25000多头,产值800多万元;三鸟50万只,产值400多万元,水面养殖5000多亩,产鱼1300多吨,产值400多万元。该地沟渠较多,每年捕捞鱼虾2500多吨,产值600万元,另外积玉、新乐、宫建、杨林等充分利用河堤草场,养殖牛、羊、马等大型牲畜。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