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贝多芬 第四交响曲
②门德尔松 第四交响曲(意大利)
《A大调第四交响曲》(《意大利》)是门德尔松最为著名的交响乐之一,作于1831-1833年,1833年5月13日由伦敦爱乐协会首演,门德尔松亲自指挥。这部作品是作者在意大利期间创作的,曲目灵感来自于对意大利的印象,其中采用了一些意大利民间素材,所以门德尔松自己称它为“意大利交响曲”。1830年5月,门德尔松开始遨游意大利,先后在罗马及其他城市居住了一年多,意大利美丽的大自然、艺术古迹和富丽堂皇的宫殿强烈的吸引着他,并在意大利成功的举行了多场音乐会,生活过得充实愉快。在耀眼的地中海阳光里,小提琴象在召唤人们去探险。随着乐曲的发展,人们似乎已经置身于意大利那片美丽的国土。
1.活泼的快板
有明亮的舞蹈节奏,以小提琴纯净的音色表现对意大利明亮的天空与蔚蓝的海水印象。
2.流畅的快板
短小的序奏表现优美宁静的少女祈祷,双簧管演奏的旋律亦极优美。
3.稍快的中板
主旋律朴素而活泼,近似德国民间舞曲,中断极为优美,浸透了华丽和优雅。
4.急板
表现罗马一带的民间舞“沙塔莱拉舞曲”与意大利塔兰泰拉舞曲,两种舞曲节奏交织热烈而豪放而推向高潮。
③柴可夫斯基 第四交响曲
==========================
Mahler 马勒 -《第4交响曲》(Symphony No. 4 in G major)Chailly, RCO, Decca, 1999
《第四交响曲》是马勒第一个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在1899一1900年间写成。作品最初的蓝图表明,它构思于《第二交响曲》和《第三交响曲》之前,作者曾经考虑把它写成一首交响幽默曲,也曾设想用它作为《第三交响曲》的最后乐章,但最后终于写成现在的这部交响曲。《第四交响曲》是马勒最受欢迎和通俗易解的一部交响曲;它保持了古典式的四乐章结构,旋律典雅而清新,充满明朗的抒情性;它的情调闲逸,也有一些可亲的幽默因素;它所拥有的大多数主题,同维也纳交响乐的歌曲性传统有活生生的联系;有人曾把这部作品比作“童年的画页”,也有人认为可以用“田园诗”一词来概括它的内容。总的说来,这是马勒充满戏剧性和悲剧性的观念世界中的一首别出心裁的间奏曲,是他浪漫主义幻想世界的最后和最集中的一次表现。同规模庞大的《第二交响曲》和《第三交响曲》相比较,这部交响曲使用的乐队显然要收敛得多,它接近于一般的三管编制,打击乐器除定音鼓外还加用大鼓、铃、三角铁、钟琴、拔和锣等,但由于乐队中不用长号和大号等浑厚沉重的音响,整个乐队的效果多半是室内乐性的,有如水彩画一般。
第1乐章的旋律,其音乐素材之清新、无邪,容易使人联想到海顿。乐章开始时三小节前引中的叮档铃声,产生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效果。这段旋律后来在乐章中还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乐章的第一主题就在铃声未尽的当儿,立即由第一小提琴奏出,它的旋律进行安逸如歌,表现一种叫常愉悦但又相当忧郁的心情。同这支朴实无华的旋律相呼应,随后从低音弦乐器上升起一段八分音符的乐句,接着又有一些三连音的音型在法国号和木管乐器上出现,都很引人注目。第1主题的这些旋律乐句稍经反复和发展,富有浪漫主义诗意的第2主题突然由大提琴轻声奏出,这是一个宽广的咏唱,但它的乐思同前一主题同样单纯、愉悦,这一乐章守全是种安然闲逸的情绪。发展部依然从引子的铃声开始,在第1主题重现后又有一个新主题出现,它由长笛奏出,而用低音提琴均匀的拨弦作为伴奏,这段音乐具有沁人心胸的美质,似是极乐世界的一个幻象。乐章的高潮位于它的再现部中,第2主题按例转入原调,尾声在全曲中也是最动人的篇页之一。
第2乐章是一首诙谐曲,用自由的回旋曲形式写成,也很象是一首德勒舞曲式的幻想曲。马勒在这里安排了一个相当重要的独奏小提琴声部,把它的四根琴弦全都调高一个全音,由此而来的独奏小提琴的特殊音色,再现了中世纪古提琴的音响,很容易使人想象为死神在拉它那大声吼叫的提琴一这种效果同圣一桑在他的《骷髅之舞》中的做法颇为相似。关于这一乐章,马勒有过这样一段说明:“使我惊奇的是,我清楚地感到我已经进入一个全然不同的王国,好像在睡梦中,一个人想象着自己在天堂的百花芬芳的花园中漫步,而突然间这一切变成了一场恶梦,我发现自己处身于恐怖的地狱之中。象这样神秘而可怖的世界的印迹,在我的作品中常可见到。但这一次是一个神秘而可怖的森林,就是它迫使我把它编织入我的作品之中。”诙谐曲乐章由法国号一个不断反复的音型导入,它的笔法清新,象一支农村曲调。紧接着,乐章的基本主题立即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它的旋律进行有些棱角,正符合诙谐性的要求。这一基本主题反复呈现的间隙,穿插进很多别的副主题,有时是带弱音器的弦乐器奏出的活跃旋律,有时是法国号和低音大管奏出的又魈猓渲刑乇鹨俗⒁獾脑蚴怯傻セ晒?雷?????大?主?,它在?章中的作用相当于??曲的“中段”。?章近?束??簧管奏出的一支旋律,同小提琴交?在一起,它是最后?章一个主?的暗示性先?。最后,?章以引子主?作??束,音?越来越?,直至完全消失。
第3乐章用主题与变奏曲形式写成,开头显得极为平静,但感情依然严肃而强烈。乐章开始时只用弦乐器来表达,随后才加入少量木管乐器,基本主题由大提琴缓慢而深情地奏出,纯粹是歌曲性的旋律,其中低音提琴的伴奏音型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段音乐的调性之稳定,也是马勒作品中少能遇到的。这一主题的发展中,曾在小提琴上衍化出一段对比性的旋律,用以丰富基本主题的陈述。接着,双簧管和小提琴奏出e小调副主题,它的进行有如平静的诉述一般。这两个主题相继进行一次变奏:基本主题由单簧管和大提琴构成对位的进行,而副主题则移入g小调。随后基本主题的第二次变奏转为舞曲风的旋律,从八三拍子经四二拍子而回到原先的四拍子,逐渐形成一个号角齐鸣般的高潮,在乐章近结束时这段壮丽的瞬间,令人联想到宗教壁画中描绘天堂的景象。之后音响重又减弱,最后是一片寂静。
最后乐章占主导地位的是色彩女高音独唱声部。象这样在交响曲中运用声乐的因素,是马勒交响曲的重要特点之一,这是因为他在构思大型音乐作品时,每每喜欢在一定的场合“适时地让语言来表达他的乐思。”话虽是这样说的,但他用入交响曲中的歌曲,同柏辽兹、李斯特和理查·施特劳斯运用文学性标题的做法并不一样。他的作品总的构思总是以音乐为根据。也就是说。决定音乐发展的总是音乐的逻辑,而不是文学的情节;他从所引用的歌谣中只汲取其情绪内容和旋律的神态,而不是去塑造文学的形象。马勒的交响曲不是自传体小说,而是哲学的抒情诗。最后乐章引间歌曲集《少年的魔角》中一首叫做《天国的欢乐》的歌曲,歌词所描述的是农村穷孩子们幻梦中的图景一他们获得了各种丰富的食品,而且都是由圣彼得、圣路加等圣徒亲自为他们置备的;这里音乐则通过纯朴的歌曲旋律,着重表现这种天真、童稚、典雅而幽默的意境,显得格外明净、开朗,自此之后,从《第五交响曲》开始,马勒便回到那充满悲剧的“俗世”中来了。
最后乐章的歌曲共有五节唱词,女高音的歌声怕然自得,充满着慰安的感情:
欢乐的天国生活多美好,
俗世不再使我们烦恼,
一切全都如此清静、平和,
人问的喧嚷这里再也听不到。
俗世的音乐不管有多美妙,
也不配同天国的音乐相比较,
看那天使甜美的歌喉,
能使所有的心灵振奋、欢跃!
女高音在乐队伴奏下,抒怀天国,融着清脆的铃声,令人神往。全曲在竖琴的余的下缓缓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