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航海图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明代航海图籍。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后人多简称为《郑

郑和航海图

和航海图》。约成于洪熙元年(1425)至宣德五年(1430)间。原图为自右而左展开的手卷式﹐茅元仪收入《武备志》卷二百四十后改为书本式﹐共二十四页﹐包括茅元仪序一页﹐图二十页﹐《过洋牵星图》二页(四幅)﹐空白一页。

该图制作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全体下洋官兵守备南京期间。其时正值明宣宗朱瞻基酝酿再下西洋之际﹐因将郑和船队历次下西洋航程综合整理﹐绘制成整幅下西洋全图﹐为郑和使团适应下西洋的需要而集体编制的不朽之作。全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至非洲东岸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图中标明了航线所经亚非各国的方位﹐航道远近﹑深度﹐以及航行的方向牵星高度﹔对何处有礁石或浅滩﹐也都一一注明。图中列举自太仓至忽鲁谟斯(今伊朗阿巴丹附近)的针路(以指南针标明方向的航线)共五十六线﹐由忽鲁谟斯回太仓的针路共五十三线﹔往返针路全不相同﹐表明船队在远航中已灵活地采用多种针路﹐具有高超的航海技术和较高的海洋科学水平。在图中郑和船队所经之地﹐均有命名。图中的约五百个地名中﹐外国地名约三

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

百﹐大大超过汪大渊《岛夷志略》一书所收的外国地名。

15世纪以前﹐中国关于亚非两洲的地理图籍﹐以《郑和航海图》最为详尽。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该图仍采用传统的绘画方法﹐图中的地域大小﹑远近比例﹐都只是相对而言的﹐有些地方的方位甚至有错。但只要了解其绘制方法﹐结合所记针路及所附的《过洋牵星图》﹐并以今图对照﹐便可发现该图在描绘亚非沿海各地形势﹐以及在认识海洋和掌握航海术等方面﹐在当时都达到了较高的科学水平。该图不仅是研究郑和下西洋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图籍﹐在世界地图学﹑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