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茶叶末六联瓶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基本信息

清乾隆茶叶末六联瓶(图1)

【器物名称】清乾隆茶叶末六联瓶[1]

【材质类别】瓷器

【制作年代】清代乾隆

【文物原属】中国故宫博物院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器型规格】高24.2公分

器物简介

清乾隆茶叶末六联瓶(图2)

此品造形奇特,分别由五只相同尺寸、形制的瓶子环绕着中央的主瓶,共同构成一件独立完整的作品。其实经由透视,得知瓶肩以下六瓶的器身彼此相连,肩部以上的细长颈则只只分开。特别是周边的五管长度齐平,而中间的主瓶长度稍长,正好强调它是由六只瓶子所组成的一件作品。瓶颈的外壁各出现一周细稜,器身无纹,表面罩施茶叶末釉,浓釉积聚处颜色较深,釉薄处呈现黄绿的色泽,底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款。[1]

相关资料传世的雍正官窑已经出现像双连瓶、四连罐等由多件瓶子共同组合完成的作品,至乾隆时期,御窑厂再加以发挥,尽力烧造“双管瓶”、“三级瓶”、“四喜瓶”、“五岳瓶”、“六孔瓶”和“七孔花插”等同时融合技术与想像为一器的新瓶式。透视六连瓶的构造,发现其组合相当别致。即六联瓶中间的主瓶瓶身从上而下分别开挖出五个穿孔,每一个穿孔又各与周边环绕的五瓶相通。因此,六联瓶虽然由六只瓶子所组成,其实瓶身却彼此相连、互通。最难得的是周边的五只瓶子,大小近乎相等,于粘贴过程又必须对准主瓶的穿孔,由此可见乾隆官窑悉心照顾细节的特色。[1]

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黑釉,初似为烧黑釉瓷过火而出现的特殊品种,并非有意烧造。明御器厂所产茶叶末釉,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似鳝于鱼皮色,称“鳝鱼黄”。清代茶叶末釉制品多为景德镇官窑所烧,传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时期最为多见,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雍正时制品多偏黄,有茶无末,称“鳝鱼皮”;乾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俗称“蟹甲青”、“茶叶末”等,也有的挂古铜锈色,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称“古铜彩”。[2]

器物功用六联瓶较多见于乾隆官窑制器,这个花瓶的颜色叫作茶叶末釉色,绿色的釉底上有细微的黄褐色细末,造型十分特别,中间主瓶比较高,旁边围着五个瓶子,形成众星拱月的状态,虽然分成六个瓶子,但是中央的主瓶和旁边的瓶子都有孔洞相连,把水倒进去,也会跑到其他的瓶子中,很像现代的连通管,实则插花之用具。[3]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