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定 #dìng

【释义】 ①平静;安稳:安定|镇定|心神不定。②决定;使确定:议定|商定|一言为定。③固定;使安稳:定神|定居|定心丸。④确定的;不改变的:定局|定理|定律。⑤规定好的:定量|定额|定时|定期。⑥预约:定制|预定|定单。⑦必然;一定:人定胜天|定可取得胜利。

【定夺】 #dìngduó 对事情作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例句〗这件事情等开会讨论后再行定夺。

【定睛】 #dìngjīng 集中视线:定睛细看。

〖例句〗孙悟空定睛细看,发现上面写着“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 。

【定局】 #dìngjú ①作最后的决定:事情还没有定局,还可再商量。②局面或形势已定,不能改变。

〖例句〗比赛马上就要结束了,看来这场足球赛的胜负已成定局。

【定然】 #dìngrán 必定。

〖例句〗不认真做事,定然不会取得成功。

【定型】 #dìngxíng 事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固定下来。

〖例句〗人过了中年,思想基本上就已经定型了,很难再有大的改变。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定 <形>

(会意。从宀,从正。“正”亦兼表字音。本义:安定;安稳)

同本义,与“乱”或“动”相对

定,安也。――《说文》

靡所定处。――《诗·大雅·桑柔》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诗·小雅·采薇》

昏定而晨省。――《礼记·曲礼》

以待阴阳之所定。――《礼记·月令》

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史记·留侯世家》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资治通鉴》

又如:定迭(定叠。安定,太平);定害(定搅,定虐。扰乱,扰害);定帖(稳定;安定);定昏(请晚安)

姓氏

定姓起源

回族中的定姓,是“以伊斯兰教徒的谱系为基础而改写的汉字单姓”。(《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据续修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重修于同治十二年 (1873年)的《定氏宗谱》载:“一世祖定公于元末自高昌入中原居山西大同府(今大同),为元顺帝效力,官居西台御史,二世祖定宝禄,因有武功于明朝,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护藩分封至楚,授武昌卫所指挥,落籍武昌长虹桥,为山西定氏移居湖北之始祖。”其后裔在数百年间,虽纷纷由经商、出仕、随军调遣、游学、逃荒或过继承嗣等原因迁至全国十多个省市地区,但仍以湖北居多。

‘定’在佛教中的意义

甲骨文“定”字外面是房子,房内上是“口”,下是“止”,即脚。合起来,脚立房中,表示安居,安定。同时,上“口”下“止”,也是“正”字的甲骨文写法。不偏不斜为“正”,“正”也有“安定”意。金文和小篆将“口”变成实心的,室内为“正”,用以表示安定。《说文》曰:“定,安也。从?,从正。”“定”的本义是“安定”、稳定。由“安定”引申为“镇静”、“宁静”。由“宁静”引申为“停止”、“休息”。由“安定”又引申为“平定”。由“平定”引申为“决定”、“确定”。由“确定”引申为“审定”、“订正”。由“确定”引申为“固定的”、“不可变更的”。由“确定”又引申为“约定”、“预定”。(据四川辞书出版社《汉字形义演释字典》)

在佛教中,‘ 定’指令心专注于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精神作用,或即指其凝然寂静之状态。反之,心散乱不止之状态,则称为散,二者合称定散。定原为梵语sama^dhi(三摩地、三昧)之意译,俱舍宗及唯识宗以之为心所之一;俱舍宗以之为十大地法之一,唯识宗则以之为五别境之一。 令心不散乱之修行,及由此而有之特殊精神状态,通称为定,其进境有层次等差。又因止、观,均行、不均行,有心、无心等之不同,而生四禅、四无色、二无心定等之差别,或为禅定之总称,或以心一境性之义而称三摩地,或称三昧。定与戒、慧同为三学之一,乃佛教实践方法之大纲。又八圣道中之正定,为五根、五力之一,故亦称定根、定力;六波罗蜜(六度)之一,即禅定(梵dhya^na ,禅那、静虑)。定之17意义有种种异说。据大智度论卷二十八载,禅定、四禅二者皆称定、三昧。据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禅指四禅,定指四无色定、四无量心等。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本列举定之异名,共有七种:(一)三摩呬多,梵语sama^hita,译为等引。等,即远离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保持平衡,乃身心俱安之状态;引,乃由自力引起(发生功德)之意,能修此定,则离诸烦恼,而引发胜妙功德。等引通于有心、无心二定,但不通于散位。(二)三摩地、三昧,梵语sama^dhi,译为等持,又作正心行处。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即心平等摄持之意。通于定、散,但仅限于有心位,而不通于无心,为定之本体。(三)三摩钵底,梵语sama^patti,译为等至。谓能修此定,正受现前,大发光明,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即已至身心平等之意。仅通于有心、无心二定,不通于散位,为定之自相。(四)驮那演那,梵语dhya^na,译为静虑,或以音略译作禅。谓澄神审虑,专思寂想,即镇静念虑(分别)之意,通于有心、无心、有漏、无漏,但限于色界之定,不通于无色定。(五)质多翳迦阿羯罗多,梵语cittaika^grata^,译为心一境性。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即将心集中于一对象之意,为定之自性。(六)奢摩他,梵语s/amatha,译为止、正受。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即离邪乱之想念,止心寂静之意,仅限于有心之净定。(七)现法乐住,梵语dr!s!t!a-dharma-sukha-viha^ra。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即于现在世经由净定、无漏定等享受定之法乐,限于色界之四根本定。定有生得定、修得定二种:(一)生得定,谓生于色界、无色界(俱为定地),为依前世善业之力,自然所得之定地。(二)修得定,谓生于欲界(散地),以后天努力修行所获得者。上记二定,于色界定中,即称为生静虑、定静虑;于无色定中,则称为生无色、定无色。依定之内容及其修行之阶段,可将定分为多种。俱舍宗将其大别为有心定与无心定等二定。有心定包括四静虑(四禅、四色界定)与四无色定,合为八定(八等至)。四静虑,即:(一)初静虑,(二)第二静虑,(三)第三静虑,(四)第四静虑。于初静虑得灭除语言,第二静虑 以 上 灭除寻、伺,而四静虑顺次灭除忧、苦、喜、乐等诸受。又初静虑无鼻、舌二识,第二静虑以上五识皆无。四无色定,即:(一)空无边处定,得灭除与眼识和合之可见有对之色想、与耳鼻舌身四识和合之不可见有对之色想、与意识和合之不可见无对(无表色)之色想,而入无边之虚空想。(二)识无边处定,舍外空缘,唯缘内心识,入于无边之识行。(三)无所有处定,厌离识处广缘之苦,灭除识想,作无所有之行相。(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又称非有想非无想处定,舍离无所有之行相,知见一向非想(无粗想),进而舍非想之行相,达于非非想(有微细想)。八定有已入定之阶段,及近定之准备阶段;前者称为根本定,或根本等至,后者称为近分定,然初静虑之前阶段非称近分定,而称未至定,故仅有七近分定。又初静虑与第二静虑之近分定中间之阶段,称中间定,或中间静虑,如修习此定,即可生于大梵天。第四静虑中,自下下品至上上品,计有九品,上上品乃色界定中最高之定,称为边际定。上记之未至、中间、七近分、八根本等诸定,视‘寻’、‘伺’等之有无,再分为三种三摩地。寻,指寻求推度,为粗杂之精神作用;伺,指伺察思惟,为深细之精神作用。三种三摩地为:(一)未至定与初静虑之有寻有伺三摩地,即有觉有观定。(二)中间定之无寻唯伺三摩地,即无觉有观定。(三)第二静虑近分以上之无寻无伺三摩地,即无觉无观定。此称三定,或称三三摩地、三三昧。定之性质,分为味定、净定、无漏定等三定,又称三等至。(一)味定,又称味等至。与贪爱相应而起,乃爱乐味着于前念(前刹那)净定之定,位于八根本定与中间定。(二)净定,又称净等至。相应于有漏善心所起之定。又分为:(1)顺退分定,谓顺自地之烦恼而生起味定。(2)顺住分定,谓顺自地之净定。(3)顺胜进分定,谓顺上地之净定。(4)顺决择分定,谓顺无漏智而起无漏定。于未至定、中间定、七近分定、八根本定中俱生。(三)无漏定,又称无漏等至。为圣者所依,乃得无漏智之定,系于未至定、中间定、四根本定(静虑)、下三无色定(不包括有顶)所俱有,其断除烦恼之作用甚强。一般以有心定分为止与观等二品,而有均与不均之分。未至定与中间定,观之作用较为殊胜,即观品增,止品减;四无色定,止之作用较为殊胜,即观品减,止品增;唯有色界之四根本定,止与观均等,和合俱转,故称静虑;其余四无色定等,止、观不均行,故总称为唯定。据瑜伽师地论卷三十载,以奢摩他品为止,意为摄心凝住一处;以毗钵舍那品为观,意为以‘慧’思择观察种种诸境,系依奢摩他品所起者。奢摩他品分九种心住:(一)内住,又称令住、最初住。谓摄外攀缘,远离内散乱,而令心坚执于境。(二)等住,又称正念住。谓摄心之粗动而令心遍住微细。(三)安住,又称覆审住。远离散乱及失念,将心安置于内境。(四)近住,又称后别住。谓亲近念住而数数作意。(五)调顺,又称调柔住。谓将心调伏不使流散。(六)寂静,又称寂静住。谓能深见恶寻思及随烦恼之过患,乃将心摄伏。(七)最极寂静,又称降伏住。谓制伏由失念而现起之恶寻思及随烦恼。(八)专注一趣,又称功用住。谓由功力而定力得以相续。(九)等持,又称平等摄持、任运住。谓自数数修习之因缘,令定心之无功用相续转。毗钵舍那品分四种慧行:(一)正思择,又称简择诸法。谓以思择分别净行所缘之不净、慈悲、缘起、界、持息念等五种境,善巧所缘之蕴、界、处、缘起、处非处等五种境,净惑所缘之世道、出世道等之差别诸法。(二)最极思择,谓于差别诸法中思择平等之实性。(三)周遍寻思,又称普遍寻思。谓依分别作意以取诸法之相,而遍寻思。(四)周遍伺察,又称周审观察。谓详尽推求所缘之境。无心定分为无想定与灭尽定,均为灭除心、心所之定;无想定系凡夫及外道误认无想状态为真涅盘而修习之定,灭尽定则是圣者将定之境地作为无余涅盘界之静,而修习之定。又除无想定外,四禅、四无色、灭尽等九定,不得间杂异念,而系顺次修行所得者,故又称九次第定、无间禅。然于定得自在力之不时解脱之阿罗汉,依修行四禅、四无色等八定,能超越一地,修得高一层之定,称为超定,或超等至、超越三昧。据俱舍论卷二十八载,八定之修相分为有漏、无漏二类。据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一载,入定之加行有九种:(一)相应加行,谓贪行者勤修不净观,嗔行者勤修慈悲观,痴行者勤修缘起观,憍慢行者勤修界差别观,寻思行者勤修‘持息念’。(二)串习加行,谓数习止、观。(三)不缓加行,谓常乐远离,修习‘勤行’,而未敢缓慢。(四)无倒加行,谓依法与义而不执着自己之见取。(五)应时加行,谓了知止、观、举、舍等之相及修时。(六)解了加行,谓于了知止观举舍之相后,证得定之入、住、舍等自在。(七)无厌足加行,谓于小定不退屈,更进求上胜之法。(八)不舍轭加行,谓不令心驰流于外境,而极力调柔之。(九)正加行,谓于所缘之境数数发起胜解。由修习九种加行,能令心速疾得定;若次第修习了相作意、胜解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等七种作意,得证入初静虑地。又修定者应远离四种障:(一)怯弱障,谓不希望出离。(二)盖覆障,谓欲贪、嗔恚、惛眠、掉悔、疑等五盖。(三)寻思障,谓寻思‘欲’等之染污。(四)自举障,谓高举下劣之智见。此外,说一切有部之正义,以欲界为散地,而非修地、离欲地;定地唯于色界、无色界中。异师及大众部则以欲界中亦有定。大乘中,对于定之种类,更有多种说法。唯识宗及密宗之瑜伽观行,天台宗之四种三昧,及禅宗之坐禅等,均是为使自己臻至佛果之实践方法,此即修定。传说佛陀说法之前,即曾入定,此为导他而入之定。又唯识宗于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等四善根位中之每一善根位,观主观与客观之假有实无,而入于四定,即:明得定、明增定、印顺定、无间定。大乘义章卷十一载有诸家对四善根所依之界地的异说,如尊者达摩多罗以为,欲界一向不定,故四善根唯色界所摄。尊者瞿沙以为,欲界有六禅定,故依六禅定修起四善根。摩诃僧只部亦主张欲界有禅定,故四善根摄于欲界。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一载,小乘清净道论立有六十七种定,大乘立有五百定,而以大乘光定、集福德定、贤护定、首楞伽定等四定总摄之,以此四定为诸定之通业,依此修习十波罗蜜,能令众生成熟、佛土清净。另据观无量寿经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之行,有定、散二善。唐代净土宗善导以为,定善乃是于定心所行之善,亦即平息杂念;散善乃散心所作之善,亦即弃恶修善,二者合称定散二善。而修此法门之修行者,各分为定机与散机。此外,大品般若经卷三相行品、卷五问乘品、卷二十七常啼品、旧华严经卷二十五、卷二十七、卷三十四、卷三十八、卷四十五、卷四十九、卷五十、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上、大方等无想经卷二等,皆列有多种三昧定之名。[杂阿含经卷二十八、中阿含卷五十八法乐比丘尼经、六门教授习定论、大智度论卷十七、成唯识论卷五、俱舍论卷五、摩诃止观卷九、解脱道论卷四、显扬圣教论卷二、顺正理论卷二十七、翻译名义集卷四]

(请参阅《 佛学大词典 》 )

附:【定】《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术语)定止心于一境,不使散动,曰定。心性之作用也。有二类:一生得之散定,二修得之禅定。生得之散定者,欲界之有情亦生之,与心相应而起,专注于所对之境之作用也。俱舍论称为三摩地,以之为大地法之一,唯识论译为定,以之为五别境之一。修得之禅定者,为色界无色界心地之作用,必勤行修习而得之者也。如三学中之定学,六度中之禅定波罗蜜,即指修得之禅定。梵名三摩地Sam&amacron;dhi,译言定,或等。等持者,平等保持心性之义也。是为散定唯有心也。又有等至等引之二。

【定】《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三学(戒、定、慧)之一。为梵语suma^dhi(三昧、三摩地)或dhya^na(禅那)的意译。可分为二︰(1)心所之一︰即令心专注于一对象而不散乱的精神作用,俱舍宗以之为十大地法之一,唯识宗以之为五别境之一。(2)指由修行或由业报而得的定︰俱舍宗将此大别为‘有心定’、‘无心定’两种。‘无心定’又分为无想定及灭尽定。无想定,指凡夫及外道误认无想状态为真涅盘而修习之定;灭尽定,指圣者将定之境地作为无余涅盘界之静,而修习之定。‘有心定’则有四静虑及四无色定等八定;各有生、定二种。‘定’是因,‘生’是果。定之四静虑、四无色是在欲界散地等次第断下地烦恼而修得的定心,因之生色界四静虑天、四无色天者,名为生静虑。各定静虑有其前方便的近分定,即近定的准备阶段。相对于此,四静虑、四无色定称为根本定。近分定中,初静虑的近分称为未至定,故近分定有七。此外,初静虑与第二静虑的近分定中间之阶段,称中间静虑或中间定;修习此定得生于大梵天。以上八根本、七近分、未至、中间诸定,总为定之体。依其与寻(粗分别,即寻求推度,为粗杂的精神作用)、伺(细分别,即伺察思惟,为深细的精神作用)之相应情形而区分为三︰(1)未至定与初静虑之有寻有伺三摩地,(2)中间定之无寻唯伺三摩地,(3)第二静虑以上之无寻无伺三摩地。由其性质,可分为味定、净定、无漏定等三定。味定,与贪烦恼相应而起,爱着于定。净定,与有漏的善心相应而起。无漏定,圣者依之而得无漏智。又味定无近分定、未至定,净定有八根本、七近分、未至、中间诸定,无漏定有未至定、中间定、四本静虑定、三无色定。定之名称种类极多,《俱舍论光记》卷六举三摩地、三摩 钵底、三摩呬多等三名;《唯识了义灯》卷五(本)出七名︰(1)三摩呬多(sama^hita),译为等引。(2)三摩地、三昧(sama^dhi),译为等持。(3)三摩钵底(sama^-patti),译为等至。(4)驮那演那、禅那、禅(dhya^na),译为静虑。(5)质多翳迦阿羯罗多(cittaika^grata^),译为心一境性。(6)奢摩他(s/amatha),译为止。(7)现法乐住(dr!is!t!a-dharma-sukha-viha^ra)。《法界次第》卷下载,禅有世间禅(有漏定)、出世间禅(无漏定)。世间禅,凡夫所行之禅,即根本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出世间禅复有二种︰(1)出世间禅︰又名二乘共禅,指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九想、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练禅、十四变化、愿智、顶禅、无诤三昧、三三昧、师子奋迅、超越三昧、三明、六通等。(2)出世间上上禅︰又名不共禅;如自性等九种大禅,首楞严等百八三昧,诸佛、不动等百二十三昧等。其他如佛陀说法之前,先行入定观机观法,此则为化他说法所入之定。至于禅宗的禅坐、天台宗的四种三昧、密宗之瑜伽观行等,此均为为自己出离而修的定。又《瑜伽师地论》的九种五百静虑,《清净道论》的六十七种三摩跋提等亦皆属于定。关于修定,《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一载,入定之加行有九种︰(1)相应加行,(2)串习加行,(3)不缓加行,(4)无倒加行,(5)应时加行,(6)解了加行,(7)无厌足加行,(8)不舍轭加行,(9)正加行。修习九种加行,能令心速疾得定。若次第修习了相作意、胜解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等七种作意,得证入初静虑地。在将证入前,身体可能会产生八种生理现象,即动、痒、轻、重、冷、暖、涩、滑等八触,修行者不须惊恐。又修定者宜远离(1)怯弱,(2)盖覆,(3)寻思,(4)自举等四种障。◎附一︰水野弘元《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第七章(摘录)(一)定的语义与种类︰如果依戒来调整身心,接着就会产生统一心的定。为了得到定,而要调身、调息、调心,也就是调整身体、呼吸与精神,这可说是广义的戒。[四禅定]原始经典中对定的定义说明,以及三学中的定学、八正道中的正定等内容,全部都是在说四禅定。因为它是定中最基本的部分。关于四禅定,自原始佛教以来,有一种定型的说明,现依巴利文表示如下︰‘(初禅)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具足初禅。(第二禅)寻与伺皆止息,内心净,心统一,无寻无伺,定生喜乐,具足二禅。(第三禅)舍离喜心,依舍而住,有念有正知,受身之乐,“有舍有念而乐往”具足第三禅。(第四禅)断尽苦乐,已灭喜忧,故不苦不乐。依舍而念乃清净,具足第四禅。’ [种种定]所谓定是指精神的安静统一,但心静的方法有种种程度之不同,普通人日常心静的欲界定,并不是真正的精神统一;真的精神统一称为根本定,是属于色界定及无色界定。四禅定是色界定的根本定;色界定若进而安静、接近无念无想的状态,则称无色界定。(中略)[四无色定]总之,色界、无色界是指禅定中之心的状态,就如色界被区别为四禅,无色界也被区别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阶段,这是表示渐渐安静的状态。[表示禅定的用语]表示禅定的用语有如下种种︰sama^dhi定、定意、三昧、三摩地、等持、正受dhya^na,jha^na禅、禅那、静虑、思惟修sama^patti定、三摩钵底、等至s/amatha,samatha止、奢摩他cittaika^grata^,cittekaggata^心一境性yoga瑜伽其中,sama^dhi是指一般最广义的定,包含有漏世间定、无漏出世间定、有心定、无心定、三界诸定全部。dhya^na则只包含色界四禅定,不包含欲界、无色界的定,兼含有漏、无漏。sama^patti只包含根本定的色界、无色界定,不包含欲界定,兼含有漏、无漏。四禅四无色定(八定)及加上灭尽定的九次第定,都是sama^patti(等至)。s/amatha常与vipas/yana^,vipassana^(观、毗钵舍那)并用,常被称为止观。‘止’是内心止寂的状态,常含于无色界定;‘观’是指观察的智慧,常见于欲界、色界。色界第四禅称止观均等,是指止与观平均适度存在,并可得到悟、神通等智慧,为最理想的禅定。cittaika^grata^是指心集中于一点,意指精神统一(concentration)。yoga是佛教以前婆罗门教所说的精神统一,与佛教的禅定相同。原始佛教以来,此字即被视为禅定之意,后来使用更为频繁,如称瑜伽行、瑜伽师等。除此之外,意指禅定的用语,尚有sama^-hita(三摩呬多、等引、入定)、sama^panna(三摩半那、根本定)、现法乐住(dr!s!t!adharma-sukhavihara,dit!t!hadhamma-sukhaviha^ra)等。[禅宗的禅]中国和日本禅宗的禅与印度的dhyana(禅那)不同,它不只是三学中的定学及波罗蜜中的禅波罗蜜,而是意指三学全体及六波罗蜜全体统合的内容。因为禅不只是指心的统一静寂,而是会有开悟的智慧。禅的目的在于见性、心地开明,这也就表示禅是追求悟的智慧。禅宗的禅不是dhya^na。(中略)(二)禅定修行的方法︰依据以上所说,可知禅与定,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关于禅定的修习法,原始经典中即有种种纪录,到了部派佛教,整理得更为详细。[四十业处]据巴利佛教所说,禅定时修习观法的对象称业处(kammat!t!ha^na),共有四十种业处。其中有很多都是原始经典所不提的,重点在顺应禅定者的性格,选择最适宜精神统一的对象,或依照禅定的进展而改变对象。总之,依此四十业处,则可以获得四禅与四无色定。四十业处略如下列︰十遍处(十一切入)︰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光明、虚空。十不净想︰膨胀、青瘀、脓烂、断坏、食残、散乱、斩斫离散、血涂、虫臭、骸骨。十随念︰佛、法、僧、戒、舍(施)、天、死、身、安般(出入息)、寂止。四梵住(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无色︰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食厌想、界差别。[业处与性格的关系]性格有(1)贪行(2)嗔行(3)痴行(4)寻行(散乱的)(5)信行(6)觉行(理性的)等六种区别。贪行者……十不净想、身念嗔行者……四梵住、四色遍处(青、黄、赤、白)痴行者、寻行者……安般念(数息观)信行者……最初之六随念(佛、法、僧、戒、施、天)觉行者……死念、寂止念、食厌想、界差别一切性格者……六遍处、四无色原始经典中亦提及业处与界地的关系,但此处暂不赘述。[五停心观与五门禅]其次,说一有部整理禅定观法的对象,依照每一个人的性格,提出五停心观及五门禅的修行法。五停心观略如下列︰(1)不净观(十不净观)□贪行者(2)慈悲观(慈悲喜舍)□嗔行者(3)因缘观(十二缘起观)□痴行者(4)界差别观(肉体构成四大观)□我见者(5)数息观(出入息观)□散乱心者[五门禅]是以念佛观代替上列(4)界差别观。所谓念佛观,适合一切性格者,可使其心清净。[二十五方便]在天台教学里,依据止观而提出二十五方便,为禅定修习的预备手段。二十五方便,即具五缘(具备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等五缘)、诃五欲(诃斥色、声、香、味、触五欲)、弃五盖(舍弃妨碍禅定的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悔、疑五盖)、调五事(调节食、睡眠、身、息、心五事)、行五法(实践欲、精进、念、巧慧、一心等五法)。(三)禅定修习的目的︰为什么要修习禅定呢?佛教以为是要使心统一,并能以明镜止水般的心,观察诸法实相,获得正确的智慧;使心空明,俾得采取适切的判断及迅速确实的处置。总之,禅定的目的在依定得慧,并且对‘慧’加以活用。关于定的功德,巴利佛教提出如下五种︰(1)得现法乐住︰有助于身心的乐住健康。此即禅被视为安乐法门、健康法之原由。(2)得观(毗钵舍那)︰即得到悟的智慧(漏尽智)。(3)得神通︰即得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有情死生通)等五神通。(4)生于胜有(殊胜幸福的色与无色界)︰此为外教之想法。(5)得灭尽定(nirodha-sama^patti)︰这是唯有圣者才可得的清净无心定,在非想非非想处定之上。其他还有种种功德,在此不赘述。较特别的有,《阿含经》中所提的慈悲观功德。[慈悲观的十一种功德](1)卧安,(2)觉安,(3)不见恶梦,(4)为人所爱,(5)为非人(鬼神畜类等)所爱,(6)众神守护,(7)不为火、毒、刀所害,(8)迅速入定,(9)脸色明朗,(10)临终不昏迷,(11)即使不开悟,至少可生于梵天界。(四)由定入慧的修道法︰为了能由定入慧,《阿含经》中曾提到这两方面的修道法,即五蕴观、四谛观、三三昧(空、无相、无愿,亦称三解脱门)、八解脱(八背舍)、八胜处(八除入)等。◎附二︰印顺《佛法概论》第十八章第二节[离欲与定]依戒生定,是在三业清净的基础,修得清净的禅定(三昧、瑜伽等大同小异),为内心体验必要的修养法。印度从奥义书以来,已极其流行。释尊参学时,也曾学过。佛虽不满于一般的禅,但从引发真慧来说,不能不说是方便;所以在佛法的德行中,还是有此一着。习定的方法,尽可不同,但大抵调身、调息、调心,使精神集中而归于平静。这有一重要事实,即修习禅定,必以离欲为先。如贪恋一般的现实生活,那是不能得定的。换言之,非鄙视──轻视现实生活,而倾向于内心──身心的理想生活不可。厌人间,欣天国;厌此间,慕他方,都可以得定的。禅定的本质,不外乎厌此欣彼,厌尘欲而欣心乐。由于禅定的离欲,所以初下手时,先‘呵五欲’──对于微妙的色、声、香、味、触,认识他的过患而厌弃他,尤其是男女欲。三界中的欲界,侧重于五欲及性欲,非离这物欲与性欲,即不能得定,不能生色界天,色界是没有这些欲的。所以如不能依定发慧,那末厌离物欲,厌离男女欲,专心修定,即是外道的天行。印度一般的出家者,即是这样的。佛法的出家生活,也即适应这一类根性。禅定必须离欲,欲到底是什么呢?微妙的五欲,不过是诱发情欲的因缘。内心一向受着环境的诱惑,所以呵责五欲。欲是习以成性,随境染着的贪欲。所以说︰‘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若我不思汝,而汝则不生’(《法句经》)。《杂含经》(卷四十八•一二八六经)说︰‘非世间众事,是则之为欲。心法驰觉想,是名士夫欲。’佛法的修定离欲,重于内心烦恼的调伏,并非拒绝世间一切。否则,守护根门,远离五欲,会同于外道波罗奢那的堵塞聪明了(《杂含》卷十一•二八二经)。人类有眼等五根,即不能不受用五境;生存人间,即不能不衣食资生。所以佛法的离欲,不是拒绝这些,是净化自心而适当的──合于社会情况,合于身心需要而受用这些,不为环境的爱着而牵转。所以《杂含》(卷二十一•五六四经)说‘三断’,有‘以食断食’;《中含》〈漏尽经〉说‘七断’,有‘从用(资生具)断’。特别是释尊自身的生活,可作确切的证明。释尊的生活,不但是粪扫衣,也有名贵的金缕衣;不但是粗食,也有百味食;不但树下坐,也住高楼重阁;不但独住山林,也常与四众共住。佛虽如此,还是被称为少欲、知足、无事、寂静(《中含》〈箭毛经〉)。这可见问题在内心;不系恋于环境,不追逐于尘欲,那末随缘适量的享受,无不是少欲知足。反之,如贪欲炽盛,那即使远离人间,粗衣恶食,也算不得少欲,离欲(参《杂含》卷十三•三0九经)。同样的,如说女人为男人的戒垢──男人为女人的戒垢,而戒垢实是内心的情欲。所以犯淫戒,也不像理学者那样重视肉体的贞操。有比丘因淫欲心重,将生殖器割去。佛呵责他︰当断的──贪欲不断,不该断的倒断了!然而,人类生而有男女根,淫欲不是生死根本,佛法的出家众,为什么要严格禁绝,不像对于衣食资生的相对节制呢?这可以说︰衣食是无情的,虽与社会有关,但比较容易的自由控制。男女的牵制,系缚力特别强;在男女相互占有的社会结构中,苦痛是无法避免的,实是障道的因缘。在当时的社会中,适应当时的出家制,所以彻底戒绝男女的淫欲。如人间为北俱罗洲式的,依此而向出世,男女问题也许会像衣食一样的解决了。大乘净土中,有菩萨僧而没有出家众,即是这社会理想的实现!一般的禅定,也有观慧,如厌此欣彼的‘六行观’;又如四无色的‘唯心观’;‘不净观’与‘九想观’等,都可从定中去修习,也可修此来得定,但这不一定能解脱。佛法常说依定发慧,所依的定不必是极深的,多少能集中精神就可以了。所以不得‘根本定’的,或但得‘未到定’的,但是一念相应‘电光喻定’的,都可以引发胜义慧,离烦恼而得解脱。如‘慧解脱阿罗汉’,不得禅定,但对于生死的解脱,已切实做到。否则,定心愈深,愈陶醉于深定的内乐中,即愈对佛法不相应。如因定而生最高或顶好的世界,也不能解脱,反而是‘八难’的一难。佛法修定而不重定,是毫无疑问的。偏于禅定的,必厌离尘境而陶醉于内心。久而久之,生活必流于忽略世间的现实生活,思想必落于神我型的唯心论。佛法是缘起论,从现实经验的有情着手。立足于心色依存的缘起论,有自他和乐的僧制,这不是倾向独善,唯心者的境界。后期佛法的唯心论,与禅师瑜伽师结不解缘,这是有他发展的必然性的。禅定,要远离物欲与男女欲,但不知定境也同样的是贪欲。《中含》〈苦阴经〉中,论到‘五欲’,主要的是物质占有欲。论到‘色’,即是男女互相占有的淫欲。论到‘觉’,即四禅定的定相应受。经中一一说明他的味着,过患与出离;禅定以离物欲及性欲为主,而不知禅定也还是无明贪欲的产物。这对于专谈‘受用’的学者,是怎样适当的教授![定与神通]佛教的圣者,如‘慧解脱阿罗汉’,虽究竟解脱,还是没有神通的。反之,外道得根本定的也有五通。依禅定而发神通,这是印度一般所公认的。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五通,是禅定所引发的,常人所不能的超常经验。这究竟神奇到什么程度,姑且不谈;总之,精神集中的禅师,身心能有某些超常经验,这是不成问题的。这不是佛法的特色,不能获得正觉的解脱,是外道所共有的。古代宗教的神秘传说,与有人利用这些神秘现象,号召人民作军事的叛变,这都是事实。佛法所重的是漏尽通,即自觉烦恼的清净。佛弟子能深入禅定的,即有此五通,佛也不许他们利用这些来传布佛法,更不许利用来招摇名利。非特殊情形,不能随便表现。如有虚伪报道,为佛法的大妄语戒,敕令逐出僧团。神通,对于社会,对于自己的危险性,惟有释尊才能深刻理会得。那些以神秘来号召传布佛法的,真是我佛罪人![参考资料]印顺《修定──修心与唯心、秘密乘》;觉音《清净道论》;陈健民述•无忧子译《佛教禅定》(Buddhist Meditation)。

【定】《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定(samadhi)】《 中国大百科全书(佛教篇) 》Ding 亦称增上心学,指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小乘有四禅,大乘有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等。小乘四禅为:1、初禅。即禅定的初级阶段,这时沉思于专一,摈除情欲、消除不善心,这就是“离”。由此渐进而生喜乐,即欣喜与慰安。但此时尚有思虑,尚未达到表象的沉静,故称初禅。2、二禅。由初禅进而安住一想,达到表象的沉静,获得一种更高的喜乐。3、三禅。由二禅进而舍离喜乐而达到完全安静境地,获得轻安的妙乐。这时已产生了智慧,达到了正念和正智的阶段。但此时尚有身体上妙乐的感觉,所以对涅盘境地来说还有一段距离。4、四禅。由三禅再进一步,完全超脱苦、乐,连自身的存在都已忘却,达到舍念清净的境界。即涅盘境界。九种大禅为: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百八三昧为:般若经典中所说的一百零八种禅定,《大智度论》卷五有详细说明。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