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讳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偏讳古代的避讳方式之一《礼记•曲礼上》:“二名不偏讳。”郑玄注:“谓二名不一一讳也。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称‘徵’言‘徵’不称‘在’。”古代对偏讳有两种解释。一、君主或尊长之名是两个字,则只避讳其中的一个字郑玄即持此种观点。他认为,孔子在使用“徵”字时,就绝不同时使用“在”字,使用“在”字时,就绝不同时使用“徵”字,这样就始终避讳了其母双名“徵在”中的一个字。二君主或尊长之名是两个字,哪怕身单单使用其中的一个字,这个字也要避讳。这样,双名的两个字实际上皆需避讳。《南齐书•薛渊传》“本名道渊,避太祖(萧道成)偏讳改。”古代通行的偏讳就是这一种。清代学者阮元在《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中认为,偏讳之“偏”应作“徧”(即“遍”),因形近而传写致误。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